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从文物古迹看南江流域对海陆丝绸之路上的对接作用
发布时间 : 2017-01-06 10:25:53
来源 : 博物馆
浏览次数 : 6174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从文物古迹看南江流域对海陆丝绸之路上的对接作用

                   徐子明

(罗定市博物馆,  广东  罗定  527200

 

[摘 要]南江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主要流经罗定、郁南、云安,是西江上游的主干支流之一,也是西江和沿海交通的主要渠道。南江流域文物遗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本文结合工业遗址,古墟、埗头、码头遗址,古城址,寺庙塔观,古墓葬,古村落,佛教遗迹,浪沟峡,泷喉马埒口等多处遗迹,探讨南江流域曾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可能性。

 

[关键词]南江流域;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古迹;对接通道 

 

南江(又称罗定江)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合水镇的鸡笼山,干流和支流主要流经信宜、罗定、郁南、云安4个县(市),在郁南县南江口汇入西江。全长201公里,水系流域面积4493平方公里,是西江上游的主干支流之一,也是西江和沿海交通的主要渠道。清代学者范端昂《粤中见闻》、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将南江与西江、北江、东江并称为广东四大江之一。古水路从今郁南县南江口溯罗定市至船步、太平、罗镜、泗纶、加益等镇,越过分水岭到信宜,再沿鉴江顺流而下,可到高州,并至湛江、吴川之间出海,向东可经西江前往汉代大都会番禺。清何仁镜《答人问罗定》诗:“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断,青山断处是泷州。”便是罗定地区水路交通的真实写照。南江水文特色是上、下游皆流在山区,而中游罗定红盆地为平原台地区,故成罗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心地域,成为我省西江经济发达中心之一。南江流域和鉴江流域一直有着丰富的商品、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历史上曾是中原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便捷通道。

罗定,水系发达,南江水网遍布全境,自春秋时期开始,水路交通就成为主要的对外交流方式。在南江河支流罗平镇沙 河边背夫山战国墓出土的丝织物证明,南江流域早在先秦时期就大量种桑养蚕。在太平南江河边南门垌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的铜斧和铜矛是未经研磨过的青铜器铸件,极有可能是作为交换的商品,即是南江流域最早的货币形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元封元年(前110),西江沿岸的端溪一带已有种桑、养蚕和织绸活动,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商品;在南江河支流罗镜河边发现的鹤咀山南朝墓和汉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南朝青釉瓷器和四兽金手镯,为南江定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

南江流域保留着众多的文物遗迹,其中不乏受海洋文化影响的文物,追根溯源,南江流域曾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论证是有据可寻的。南江遗迹按类别分为制蓝遗址、铸铁遗址、古窑址等工业遗址,古墟场、埗头、码头等商业遗址,古城址,寺庙塔观,古墓葬和古村落。下面通过分析南江流域各类别文物遗迹,论证南江流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一、工业遗址是南江航运作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见证

在古南江流域,有多处沿河而建的制蓝工业遗址、炼铁铸铁业遗址、碗窑遗址和石灰窑遗址。这类工业依靠水运运送原材料和产品,证明了南江流域是罗定及周边地区工业发展的商贸交流之路。由这些工业遗址可以看出,南江流域不仅是商业贸易交流之路,更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一)制蓝工业遗址

据罗定、西宁、容县等地方志记载:“茎叶如鸡爪兰,山人多种,为靛充货,俗呼大蓝,一种茎高叶小,居人植之,亦可为靛,色稍浅,俗呼大蓝。”罗定的蓝多产于罗镜、分界、连州、新榕和龙湾等地,所出的蓝米最佳,年产大约30石。制蓝工业遗址多数位于河口,融合了手工作坊和商业的性质功能,罗镜镇的水摆旧圩曾是蓝靛的集散地。ƒ蓝靛及其制品也成为当时南江流输出海外的重要商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罗定市在龙湾、分界、罗镜等镇均发现了“种蓝制靛”工场遗址。其中龙湾镇有制靛工场遗址6处,并有19处厂坪遗址,较大的制蓝工场可以容纳近百人工作,可见当时制蓝业盛极一时。主要有位于新榕河口的新榕蓝染遗址、位于龙湾景区内的龙湾制蓝工场遗址和位于分界河附近的金河制蓝工场遗址。制蓝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广东省山区近代经济发展史的空白,同时为探讨粤西山区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

(二)炼铁铸铁业遗址

明清时期,南江流域的冶铁规模庞大,且生铁产品质量很高。生铁产品由南江下西江再到佛山,最后由佛山制成成品行销海内外。《民国罗定志》卷3《物产》载:“铁,诸冶惟罗定大塘基沪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拔之为线,铸镬亦坚好,价贵于诸炉一等。诸炉之铁冶既成,皆输佛山埠。《广东新语》按:粤镬有二曰佛山,曰连滩,镬薄而俭,柴人尤多用,然非出于连滩,实由罗定输出。”

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对罗定大塘基进行了调查,发现并测量了分界公社金田大队炉下村铁炉遗址,发表了《广东罗定古冶铁炉遗址调查简报》。1982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成的调查小组,第二次赴罗定调查,除考察分界公社炉下村铁炉遗址外,并对船步公社铁炉遗址进行采访调查,在调查中获悉有铁炉(村)、旧炉督、鸡公炉、勒揸炉、凿石炉与水源炉等六座铁炉(后两座在信宜境内),还收集了分布在罗定各村镇明清时期佛山铸铁钟的存放点资料。

罗定著名的炼铁遗址有分界炉下村铁炉遗址、船步镇铁炉村冶铁遗址、旧炉督冶铁遗址、鸡公炉冶铁遗址和簕渣冶铁遗址。铸铁遗址有罗平镇营下村铸铁遗址,主要铸造犁头、铁镬、铁钟等,当地小学尚存营下铸造的古铁钟。

(三)古窑址

沿河而建的古窑主要有石灰窑和碗窑,依靠水路运送原材料和成品。《民国罗定志》卷三《物产》载:“按,境内岩石多用烧灰,以古榄、罗镜最著名。”石灰窑以古榄石灰窑最为著名。该遗址位于南江河主河道古榄河边古榄墟下游,沿河砌筑一排十多个大型石灰窑。石灰石产于后山,草料用船从上游的新榕运来,石灰经南江河运往县城或外地,说明石灰窑的生产和销售均依靠南江流域商贸通道。碗窑主有上宁碗窑、生江碗窑和碗窑村碗窑,均建于河边。后山均有白泥,尤其是上宁碗窑址,龙窑两侧堆满了废弃的成品或半成品碎片,可见当年有相当的产量。

二、古墟、埗头、码头等商业遗址见证了南江流域海陆对接通道的繁华

经调查发现,南江流域现存多个古墟、埗头、码头、渡头遗址,这些商业遗址多数处于两水交汇的河口,见证了昔日南江流域商贸活动的频繁和作为商贸中心的繁华。南江沿岸现存有迹可寻的重要墟集主要有水摆墟、古榄墟、罗镜官渡头、榃濮墟、丰盛古村、大旁街、罗城大埗头和六竹墟等。

罗定市罗镜镇水摆旧墟,墟长200米,卵石铺路,两边店铺均为前店后仓。唐朝已是一处重要墟集。明清两代是罗定特色蓝靛、生铁、茶叶、木材的集散地。广州、佛山染布作坊、商号多派人来驻地采购,然后用船运出。古墟场是明清时期当地经济发展的见证,也是当地炼铁和制蓝的重要佐证。

罗定市连州镇的古榄墟为明清时期较繁荣的物资集散中转地。下游沿岸1公里有连串的石灰窑,对岸是船民喜欢居住和玩耍的泗盆墟。

罗定市罗镜镇的官渡头位于罗定市罗镜河与太平河交汇处。据传官船经南江下游到达此处,就要换小船或骑马前行。

罗定市黎少镇的榃濮古墟位于南江河与泗水河交汇处,墟长1公里多,依河而建,沿河砌筑多处码头,红石砌台阶至墟场。墟尾有供奉北帝的榃濮庙,船民每到墟场必入庙上香保佑水运平安。离墟场不远的泗水河上游为著名的梁家庄园,庄园拥有九座屋、粮仓、晒场、炮楼、私塾和2个私家码头。

罗定市附城街道丰盛古村是隋唐以来就是较重要的码头墟场,是建水县城范围内较重要的驿站。村中尚存明崇祯年间种植的五株芒果树列成一排。丰盛村村民多数以船运或经商为生,村中地名有“甲木 、上六骆、下六骆、马屎、铺头背、老虎园”。对岸为隋唐时期永熙、永宁、建水县城遗址。

罗定市附城街道大旁街位于罗定州城上游对岸,街外的渡口是明清时期西山大道的重要渡口,内接州城,外通榃滨镇往广西的西山大道,道口上苏姓村庄形成著名的大旁街,街道用青砖铺砌,有商铺。渡口有担水码头、渡船码头。

罗定市罗城大埗头位于南江河边,与罗定文塔隔河相望。明代罗定州城码头,用红石砌台阶,是罗定州重要的客运和货运码头。大埗头附近建有神滩庙、鲁班庙和鸳鸯古渡等,对岸码头建仓库。据调查,信宜一带无论是出行北上还是商贸活动,都有乘船途经罗城大埗头沿河而下到南江口的说法,也有从南江口沿河而上,途经罗城大埗头、官渡头,再转往信宜的说法。由于水路运输繁忙,罗定州城附近的南江河沿江建有大埗头、高码头和小东门码头。

罗定市双东街道六竹古墟位于南江河东岸江畔。六竹旧称绿竹,房屋隐于竹丛之中,曾经是繁荣的乡村口岸,有多个红石砌筑古码头,码头台阶及街巷都由红石铺砌。

三、古城址是南江海陆对接通道的重要驿站

基于生活、出行及商贸活动的便利,古代的城址一般依水而建。在南江流域,同样存在着多个古城址,尽管这些城址已成为废墟或改变原貌,但从现存遗迹和史书记载中得知,这些城址曾经繁华一时,是海陆丝绸之路的转接点。“今天沿太平河上游谷地南下,即建立一串的村或墟聚落,如信宜的新堡镇、合水镇都是信宜东部重要镇区,墟日为四天的(即一、三、六、九),赴集人数万以上。太平河畔潭白即为南江流域最早汉人建立的“龙乡县”(晋末置)治所。”

罗定地区发现唐至清的城址多处,古城沿河而建,最初为夯土城,后以岩石、青砖筑城。晋至唐城遗址有潭白故城址、开阳县城址、古城角城址(永宁、建水),明清城址有罗定州城、罗镜分州城。

潭白故城址位于罗定市太平镇潭白村南江河上游,是西江通往高凉地区(今高州、雷州半岛)的一个重要集散地。晋末设龙乡县城(即泷水县城),是南江流域最早汉人建立的“龙乡县”(晋末置)治所。唐武德四年(621),设立泷州州治,夯土修筑城墙。面积约50000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由两个既独立又相连的城区组成。现存北城墙200米,墙基底宽6.5米,城角加宽,设角楼,北面和西面只能看到墙基痕迹,西面城墙300米,在200米处向西面偏折,南面城墙仅100米。城北为衙署区,曾出土过唐代板瓦和青砖,附近官道岗有兵营遗址。该城址是唐武德四年在太平镇潭白村设立泷州州治的见证。

    罗镜分州城位于罗定市罗镜镇,是罗定直隶州分州城,建于明万历年间(15881615),有东、西、南三门。清顺治十七年(1660)撤裁,乾隆四年(1739)添设州判。罗镜分州城的设立,说明其在南江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中作为重要驿站的地位。

素龙街道古城角城址位于罗定州城上游约2.5公里,为隋唐时期永熙、永宁、建水县城址。

罗定州城位于罗定市罗城街道北区泷江(南江)河畔,原为泷水县城。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设立土城,明景泰五年(1454筑砖城,设有东、南、西三门;明万历五年(1577),在此设立罗定州,有400多年历史,管辖东安、西宁两县,成为南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古墓葬出土文物是南江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重要见证

在南江河上游,发现战国和南朝时期的墓葬多处,包括太平镇南门垌战国墓、罗定镇背夫山战国墓和罗镜镇鹤咀山南朝墓。

太平镇南门垌墓葬位于南江河上游太平河塔石山与马鞍山山口,上游是极狭窄的河谷浪沟峡,与信宜交界。该墓为迄今岭南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大墓之一。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未经研磨过的铜斧和铜矛铸件,是南江流域最早的货币形式。“南江上游南门垌山口战国墓,出土大量青铜器,其中铜斧和铜矛是原铸件,未经使用,罗定博物馆陈大远认为是当时商品,用为贸易上使用货物,即表示太平河谷为战国时通高州入海要道之一”。

罗平镇背夫山战国墓位于南江河支流沙 河边横垌村后山,出土东周青铜器98件。出土的丝织物,以及在罗镜镇鹤咀山南朝墓出土的青瓷器,属于1000多年前浙江会稽郡越窑系统产品。出土四兽金手镯是西方舶来品,莲瓣纹高足碗是为外国定制的出口外销瓷器。这些器物是将南江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的实物证明。

罗镜镇鹤咀山墓葬位于罗镜河上游河坝铺鹤咀山。墓主人是当地豪族的一对夫妇。出土器物78件,随葬品有金手镯、金指环、铜镜、铁剪、瓷器、陶器等。出土的青瓷器色滋润,青中泛黄,属于1000多年前浙江会稽郡越窑系统产品,是青黄釉瓷器的精品。金手镯重33克,纯金打制而成,有4组中、西亚走兽与花纹图案。专家推断,金手镯显然是西方的舶来品,很有可能为粟特的产品。莲瓣纹高足碗是为外国定制的出口外销瓷器,受古罗马拜占庭高足杯艺术风格影响,且莲瓣纹与忍冬纹是佛教艺术传入我国后才较多出现,极有可能是为外国定制的出口外销瓷器。南朝墓的发现,对研究粤中西早期历史以及岭南南朝时期的葬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南海丝绸之路古道也有重要价值。

五、古村落

作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南江流域,曾经繁华多时,村落多数依山靠水而建,河边必定建筑码头,以方便出行和进行商贸活动。如兰寨、光仪大屋、大湾古民居群、倒流榜古建筑群、区氏老祖屋、梁家庄园等。

倒流榜古建筑群位于罗定市双东街道大同村倒流榜自然村。倒流榜村原为沿江船民落脚点之一。从事航运业的黄氏船民在此建造了较多处的民居和祠堂,是规模较大的古村落之一。因船在村前河流行驶,村中建筑成排的镬耳像倒流的皇榜而得名。

黎少镇榃濮村梁家庄园位于泗纶河与南江河交汇处,榃濮古墟上游。为清咸丰年间商人梁性存创建,是岭南民初建造的最大地主庄园之一,主要建筑包括梁家庄园九座屋、泷聚大屋、祥和大屋、粮仓、书塾和码头,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田产的收租主要依靠水路运输。所有建筑均面向泗纶河,有石砌道路通往码头。

六、泷喉马埒、浪沟峡等航道遗址

作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南江流域,水路运输业非常发达。由于河道复杂多变,至今仍流传着“上有浪沟峡,下有泷喉马埒口”的歌谣。罗定水运通道更是抗战时期的后方补给线,阳江、电白等沿海的食盐从信宜经罗定转运至后方,罗定的茶叶、桂皮、桂油,沿南江河而上,经信宜鉴江转运出口海外。

泷喉遗址位于罗定市罗镜镇新星村委会河口村新榕河口。自晋唐始为古泷江河道之咽喉,是泷江天险,最狭窄处仅5.3米,两岸巨石峭壁,河道巨石当中。航船经过,必由船工持篙插中石中之穴位,左点右点,船如箭,可过其险段,可与黄河之壶口相比。现巨石中间有数个船篙点出来的石穴遗址尚在,是历史上泷江(南江)航运发展的见证。

浪沟峡位于罗定市罗平镇镇安村与信宜市大坝村交界处。此处河道险窄,巨石当中,是信宜到罗定的必经之路。位于罗定市太平镇镇安村与信宜市大坝村交界处,太平河的中上游,马鞍、塔石二山之间。此处河道险窄,巨石当中,河道狭窄水流形成石浪而得名,是信宜到罗定的商贸必经之路。

 

在古南江流域,制蓝工业遗址、炼铁铸铁业遗址、锡矿场遗址和石灰窑遗址有迹可寻,古墟、埗头、码头遗址、古城址可见昔日商贸繁华,神滩庙、龙母庙、天后庙、大河庙、飞来庙、惠民庙、开元寺、普陀山寺、龙头寺和文塔,以及依南江而建的古村落、古建筑,无不深受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南江水系是我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

 

 

[注释]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西江流域南江水系的人文地理概述》,见陈大远《罗定春秋》,羊城晚报出版社2012年版,卷一224页。

ƒ杨红雨:《罗定发现省内首个古代“种蓝制靛”遗址》,《南方日报》,2009814A13)。

④朱培建:《佛山明清时期冶铁业和商业的调查报告》,见朱培建主编《佛山明清冶铸》,广州出版社20094月第1版,第42页;

:陈大远《中原文化从何处传入高凉》,见陈大远编著《罗定春秋》,羊城晚报出版社201210月第1版,卷二82页。

:陈大远《在南江文化论证会上的发言》,见陈大远编著《罗定春秋》,羊城晚报出版社201210月第1版,卷二207页。《南朝墓与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见陈宗欣主编《泷水寻源》,羊城晚报出版社201111月第144页。

 

 

 

发表于201611月总第335期《丝绸之路》之《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学术研究专辑》第17页。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网站标识码:    公安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