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泷江文艺》(2015第二期电子版)
发布时间 : 2015-09-21 17:05:32
来源 : 罗定市文联
浏览次数 : 24129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泷江文艺》(2015第二期电子版)          

 

 

     

 

 

 

名家名人为本刊题词 ……………………………… 1

· 祝贺《泷江文艺》创刊100 ·

情系《泷江文艺》…………………………… 曾沛才 3

我与《泷江文艺》…………………………… 陈培权 6

百期《泷江文艺》  千言荡漾心间 …………叶来标 8

一路成长伴我行 ……………………………叶  紫(11

祝愿《泷江文艺》拥有更多读者 ……………林海波(13

梦想的桥梁,进步的阶梯……………………陈婉平(15

《泷江文艺》百期感言 ………………………雷丽娟(17

破茧成蝶成就精彩 …………………………陈凤銮(19

《泷江文艺》给我自信 ………………………王小静(21

回眸 …………………………………………谭晋兴(22

一刊风行翰墨香 ……………………………欧南彬(23

《泷江文艺》百期感怀 ………………………郑刚荣(23

· 《罗城杯》获奖征文 ·

罗城春日图 …………………………………黎顺和(24

名城今日更多娇 ……………………………彭庆佳(29

民心齐  泰山移 ……………………………何天宏(34

森林进城城更美 ……………………………王济文(37

文塔思古 ……………………………………彭  有(40

走马罗城观变化 ……………………………黄活汉(43

幸福的花儿在这里绽放 ……………………陈水云(45

泷州之珠,魅力都会…………………………叶  紫(48

献给罗城的歌 ………………………………邓海潮(49

诗五首 ………………………………………莫庆华(50

· 散文·

漫谈清官 ……………………………………刘兴靖(51

有益有趣的旧事 ……………………………黄金河(53

· 小说 ·

泷江风云 ……………………………………徐  东(56

· 简讯 ·

市文联在泷江翡翠城举办名家书画展 ……………(59

走进历史文化街区——罗定市文艺家到罗镜镇采风创作……(60

云浮市美术家协会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61

“书香文化进社区” 文化惠民到家门………………(61

市文联举办《泷江文艺》杂志出版100期座谈会 ……(62

“爱罗定、爱家乡”文艺创作比赛征稿启事…………(63

 

 

 

情系《泷江文艺》

曾沛才

  文艺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精神火炬。好的文艺作品,可以使读者得到阅读快感,内心受到震憾,灵魂得到洗涤。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喜欢写新闻稿,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获得罗定市广播电视局的表彰奖励;文学作品寄到外地报社和杂志社,也时有发表。

  《泷江文艺》创办时,曾向我约稿。当时,我在罗定县都门乡政府工作,那封约稿函我至今还珍藏着。《泷江文艺》印刷出来,免费赠送给全县24个乡镇党委政府、罗平农场和县直属及上级驻罗定各单位等,每一期我都阅读,获益不少。

  也许,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书籍杂志浩如烟海,多一本或少一本书刊没有什么两样,如地球上有50多亿人口,增多一个人或减少一个人对地球的运转毫无影响。地球很大,但如果一个家庭呢?新增一个人或损失一个人就大不相同了,新增一个人会听到亲人朗朗笑声,损失一个人会听到亲人凄惨的呜咽。这个比喻或许不够恰当,但说真的,罗定如果少了一本《泷江文艺》,对于地方作者、读者,就有较大的影响了。因为基层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寄去国家、省、地报刊,由于版面问题、作品质量问题等诸多原因,一般难以发表,能够发表的寥若晨星。这样,怎样繁荣罗定文艺事业?

  我在《泷江文艺》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1999年创作的《他给山里人带来了希望》,写的是中共都门镇委书记冯文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康致富的故事。2000年,我与何天宏、陈培权合作,先后在《泷江文艺》发表报告文学《青山绿水,英灵永存》、《为治白蚁甘白头》,此外还发表了个人创作的小说《改稿》。

  20024月,我由都门镇委调到罗定市文联任副主席职务,主管文联全面工作。20054月起任市文联主席。

  出版《泷江文艺》,是文联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我每月领到工资,总是往书店跑,购买自己喜爱的书籍。家庭藏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国学等多方面内容。 文学类书籍大多在旧书摊购买,因为价钱便宜,三、五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本。我每天坚持看中外文学名著。阅读之余,经常与陈培权、何天宏、徐东、许杰、彭有、叶来标、黄活汉等沟通,交流读书写作心得体会。同时把读书与文学创作、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写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中共罗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约稿,我每一次都乐意接受任务,写了大量关于先进典型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泷水润物细无声》、《秀色苍然入画图》、《党的宗旨重千斤》、《丹心一片献“亲人”》、《双强支书张绍生》、《白蚁克星两代人》、《皇皇华章水春秋》、《泷州大地通坦途》等等。我创作的相声《龙乡颂》被评为2005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三等奖,获广东省文化厅表彰奖励。20077月,我的报告文学集《情系苍生》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9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东省报告文学大赛活动,我写的作品《农民女作家李勇坚》荣获三等奖。那几年,我先后获云浮市和罗定市奖的作品还有一批。我的作品,多数都首先在《泷江文艺》发表,然后才考虑寄出外地发表。现在,我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云浮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云浮市易经文化研究会理事,罗定市作家协会主席。

  为了办好《泷江文艺》,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我不断创新刊物栏目,提高《泷江文艺》的可读性。我利用外出学习或名家名人到罗定采风的机会,请名家名人为《泷江文艺》题词,在《泷江文艺》开创了“名家名人为本刊题词”栏目。罗定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至今各镇、村留下不少高水平的对联、山歌等,于是又增加“罗定古今楹联精选”栏目和 “罗定山歌”、“罗定字眼歌” 栏目。增设了这些栏目之后,丰富了内容,突出了地方特色,不少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说刊物有新意,可读性强多了。

  记得200374日,被毛泽东称之为“大作家”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到罗定采风,我陪同他到素龙鸿峰博物馆等地参观,在跟他谈到《泷江文艺》时,我抓紧机会即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笔:“请你赐墨宝,鼓励一下作者、编者和读者”。老迈欣然写下“好文章是从心底流出来的,不是使劲写出来的;说出你心里最真实的感受,不要鹦鹉学舌,学得再像也不是好文章。题赠泷江文艺。”几行字。200475日,“南江文化论证会”在罗定迎宾馆举行,很多文化名人坐在主席台上。会议中间,我看见著名作家洪三泰离开座位,赶紧拿着一叠A4打印纸和一本《泷江文艺》到门口等待,洪三泰出来了,我对他说:“洪大师,你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始得相见。我有一件很简单的事想请您帮忙一下。”他说:“什么事?”我说:“今天会议主席台上坐着很多文化名人,请您帮忙让他们为这本《泷江文艺》题词,鼓励我们作者、编者和读者。”他说:“好,我马上帮你办。”于是,洪三泰拿着我给的《泷江文艺》和一叠纸返到主席台,他自己先提笔,然后像流水作业一样传递给主席台上的每一位名家。后来,我陪到会的名家名人到苹塘聚龙洞参观,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竖起大拇对我说:“你真了不起,一次请到这么多名家为《泷江文艺》题词!”

  至今,为《泷江文艺》题词的名家名人共有近100位,其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的题词是“根深叶茂,繁花似锦”。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冠军陈小敏题词是“向《泷江文艺》读者问好,祝《泷江文艺》越办越好。”全部题词,我没有花费一分钱,也没送出一根香烟。

  办刊物,宗旨是出作品、出人才。《泷江文艺》的办刊思路是“罗定人写,写罗定人”。这些年,从《泷江文艺》发表过作品的作者,大多成为罗定市文艺创作骨干和单位的写作骨干。黎少镇田心村的农民女作家李勇坚20046月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泷江情结》,2005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国务院的表彰奖励。现在,罗定市有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9人,还有省、云浮市、罗定市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曲艺家、摄影家、楹联家等协会会员一大批人。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罗定增添光彩,为罗定“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910月,我由罗定市文联交流到罗定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至今,我依然情系《泷江文艺》,常常为它写稿,或出主意,提建议,希望它越办越好。在《泷江文艺》出版100期之际,罗定市文联约我写一篇“我与《泷江文艺》”的文章,辛娟女士责任心相当强,反复向我催稿。现草草写下此文,算是完成任务吧。

祝《泷江文艺》如耀眼之星,更加璀璨夺目。

 

 

 

 

我与《泷江文艺》

陈培权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20多岁,就写过一本长篇小说。初稿出来后,反应出乎我意料。肇庆地区文化局指定我作为地区唯一的业余作者代表参加即将召开的省委创作会议,还通知罗定文化局让我准备在会上发言;省人民出版社一位领导约定我于省委创作会议后参加他们举办的学习班,我专门修改我的长篇。但后来,我这些宝贵的机会都莫名地丢失了。书稿长时滞留在省出版社,省作协贺朗老师、仇智杰大姐关心我,将其取出转到北京,请他们的老师、一位全国著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帮忙,那著名编辑也亲笔给我写了安慰信。可是最后,我还是失败了,书稿拖时太长,过时了。它24万字,取名“时到花开”,结果“花”没开成,从北京退回时让我一把火烧了。十多年后的1991年,远离文学的我,重拾秃笔,写出《鸳鸯泪》……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重写长篇,原因很简单,了却心愿而已。至于名利之类,人们都说,那是过眼云烟,我深有同感。令我原本意想不到的一点点,倒是我会因此与《泷江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鸳鸯泪》脱稿,范光威老师是第一位读者。他建议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出书,同时多写些短小文章。他告诉我,县里刚成立了文联,并创办了《泷江文艺》季刊;他是县文联的常委,《泷江文艺》的编委。从此,我记住了,我身边有一本《泷江文艺》。

  记得我在《泷江文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主人公是罗镜的青蛙养殖户,真人真事。当时养殖青蛙是件新鲜事。为写好这篇文章,我专程跑去罗镜与主人公闲聊了半天。何天宏主持文联工作后,有几年,他要我为《泷江文艺》每期写一篇文稿,我基本上都做到了,尽管现在回头看去,那些东西大多都有刻意或随意之嫌,文字也粗糙。除积极写稿外,每期《泷江文艺》出来,我都喜欢浏览一遍,看看罗定有哪些新作者,文章的质量怎么样。直到《鸳鸯泪》在《泷江文艺》全文刊载,直到曾沛才接手文联领导工作,很长时间,我的这个习惯都没有改变。

  如今,我对《泷江文艺》依然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从过去那段长长的岁月里孕育和积累起来的。正因为有感情,在我退休后的两年前,马主席要我协助编辑《泷江文艺》,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罗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加上罗定人脑子灵,肯干,有与生俱来的奋斗精神,所以人才辈出。但在文学这一块,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与历史文化名城这骄人的称谓还不相称。因此,我认为办好《泷江文艺》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对出人才出作品,均大有裨益。人到老迈,我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特别是有突破的作品。但如果能够为罗定的文学之花文学之果培培土浇浇水,我愿意干,乐意干。

  曾在一次文艺会议上,有人问,现在《泷江文艺》还有读者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一次我上街,亲耳听见一少一老在交谈,少的分明是为了提醒老的,以后出门要小心,别上坏人的当:“×地有一个老人,女,80多岁了,被歹徒骗到荒野之地,残忍地杀害了。歹徒为的是老人戴在手上的金镯子,因为金镯子是老人年轻时戴上手腕的,脱不出来了,歹徒居然又把老人的半截手也砍去了……”我驻足听了一会,听出来了,这不正是我们《泷江文艺》“寻母记”里的故事吗?《寻母记》是罗城诗人、作家莫庆华的真情散文,她寻母的经历十分感人。发表时,为使内容更紧凑主题更突出,我将原稿与“寻母”关联不太密切的文字删了,篇幅削去了三分之一。可以看出,那少的不但读了,还读得十分入心,因为他讲述得很清晰准确。还有一次,我去市文化公园,碰到原市政协副主席、罗定师范学校副校长杜景开,杜老一见我,就对《泷江文艺》一篇题为《有一种爱叫伤害》的文章赞不绝口:表现手法独特,故事峰回路转,耐人寻味,艺术效果很好。他还对我戏言,是你用笔名发表的新作吧?很像你的笔法风格呀。

  一本刊物,质量是最重要的。《泷江文艺》限于稿源,对稿件的要求不能太高,但也不宜因为稿源少而把稿件质量的要求降得过低了。怎么办?我觉得对稿件可以在“修改”两字上多费功夫,一是编辑改,二是编辑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改,通过修改,使发表的文章以至刊物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作者也可以得到总结和磨练,一举两得。两年多来,我都是这样做的。文章发表出来是让人读的,里面总得有让人读的理由和价值,读者读过之后一定要有所获益,或启发,或感悟,或得到某种艺术享受,或增长知识见闻。刊登的稿件,如果里面这些东西全都没有,那就真的要把读者赶跑了,没人读了。

今后,我愿意竭尽绵力,继续配合文联的同志做好《泷江文艺》的编辑工作。也衷心希望,罗定所有的作家、作者和文艺爱好者,都积极为《泷江文艺》写稿投稿。老作者焕发青春,年轻作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共同把刊物办成春天里的百花园,为历史文化名城增色添彩,为罗定文化建设送芳留香。

 

 

 

百期《泷江文艺》  千言荡漾心间

叶来标

  100,是个有意义的数字,它代表一段历程,代表着圆满,也代表着新的开始!

  《泷江文艺》1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在《泷江文艺》100期座谈会上,谭晋兴、刘勇等前辈回顾了当年创刊、办刊的工作历程、心路历程,年轻作者展示了他们的风华正茂,令与会者感动不已。于是,会后大家齐齐约定,以“我与《泷江文艺》”为题撰稿一篇。然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的我,未能早早完稿上交,却是迟迟无从下笔,主要是因为我对《泷江文艺》充斥的感情太深,想说的话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不知道这篇文章应当重点着墨哪里。

  《泷江文艺》是我获益最多的一本杂志。

  二十年前,我刚走出校园,很幸运,能进入《云浮教育》报社工作,与现在《泷江文艺》的编辑陈培权是同事。那时候,培权先生是市作协副主席,资深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鸳鸯泪》,常在《泷江文艺》发表文章,我也是从他那里第一次见到《泷江文艺》。那时候,我对作协,文学杂志之类,还只能怀着一种仰望的感情,因此多次问培权先生,我能不能在《泷江文艺》发表文章,我能不能加入罗定作协?他说,只要你肯写,写出好作品,当然可以。他的回答让我很受鼓舞。在他的鼓励下,我试写了一篇《新老师》(报社集体接龙创作,几名编辑轮流来写,围绕主题一篇一篇续写下去)。之后又写了《讨帐》和《送礼》两篇短篇小说,经培权先生修改后,都在报上独立发表了。

  不久,培权先生叫我参加“罗定人小说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小说《棺木》,竟然意想不到地获得二等奖,并在《泷江文艺》发表。从此,我与《泷江文艺》结缘,与文联结缘,我的文学梦,也蓬勃生长。每一期《泷江文艺》,不管上面有没有我的文章,我都从不漏读,每天下班独处一室,跟随着一行行文字,神骛八极,心游万仞,把普通的日子过得十分充盈,对写作的劲头和情趣与时俱增,创作水平也提高很快。从早期发表的获奖征文《棺木》,以及《相片·父亲》、《亮点》等文章开始,到如今,我回头看看,我在《泷江文艺》发表的作品,已经可以集结成书。由于得到众多作家和读者的认可,我先后当选云浮市作家协会理事,罗定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两次被上级文联推荐到到省作协学习。

  如果说,我有一段温情在心里流淌,那就是对《泷江文艺》的一往情深。她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块处女地,福地。人的追求各有不同,当生命在孤独中前行,并不一定非要跟所有人都在同一条道路上,在以往那段长长的日子里,如果有人找不到我,那我就一定是躲在文字里。我觉得与文字为伴,走一条自己的路,一样可以到达生命的彼岸,甚至走向生命中的另一个高地,彰显生命的另一种精彩。而《泷江文艺》,就是我另一条路的指路标,令我陶醉,引我跨越,策我追寻,在痛并快乐着的文学道路上不断有所收获,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

  现在,我更喜欢《泷江文艺》了,说实话,这种喜欢,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感激它,而是因为它确实有许多值得我喜欢的地方。

  《泷江文艺》内容丰富,多元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楹联相声报告文学书画作品文艺动态,甚至是历史档案教师论文等等,传统期刊有的她都有,其他杂志没有的,也能在其中找到,真是个百花齐放的园地,她的芬芳,从罗定,流溢到全国,流溢到海外。贺朗(王有钦,美国旧金山“旅美华人作协”会长,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马阳(蒋明元,马来西亚出生,著名归侨作家)等,他们常在国内外为《泷江文艺》赐稿,又把《泷江文艺》传递到国内外。

  一直以来,《泷江文艺》关注生活、关爱百姓,关爱底层,作品贴近生活,随处都可以发现生活美,现实美。在我记忆中,《一株野菊,开在迟暮的生命路上》,让我们看到“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创作之美,《农民作家李勇坚》,让我们看到“一手拿笔头,一手拿锄头”的奋斗之美。《何燊林:党的宗旨千斤重》,让我们看到“一心想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奉献之美。《许桂拾:丹心一片献亲人》,让我们看到“把每一个病人当成自己亲人”的医德之美……这些动人的美,不止美了罗定,也美了罗定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人物”评选活动云浮地区唯一候选人……《泷江文艺》把这些动人的美记集起来,形成生动的文字奉献给百万罗定人民,从而也照亮了自己,使自己也变得更加美丽。这些,在全国的地方基层文学刊物中,也不多见吧。

  《泷江文艺》的品牌栏目“名人名家题词”,是刊物的一大特色。这些为《泷江文艺》题词的名人名家,有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书画名家、音乐家、著名学者和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奥运冠军。如金敬迈(中国著名作家,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作者)、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廖红球(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兼《作品》杂志社社长)等等。能够有这样高这样广的关注度,这也算是《泷江文艺》引以为傲的成绩了。

  创刊以来,《泷江文艺》一直致力抓创作,出作品,更致力培养本地作家和文学新人。我与邓勇、黄活汉、彭有等,现在也算是作家协会的骨干成员了,但无一例外都是从《泷江文艺》中“曾经走过”。前两年,市作协还在罗定职院试办学生分会,先后吸收了数十名会员,并利用《泷江文艺》这个平台,予以悉心栽培,加上学院老师的指导,现在这些文学新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共发表作品30多篇。每每这些文学新人投稿,编辑都优先录用,或精心指导修改,有些文章还因为修改,与《云浮文艺》、《云浮日报》发表的形成两个不同的版本,引发读者的兴趣和讨论。这些大学生,有6人加入了县级作协,2人加入了市级作协,4人凭发表的文章在求职就业时突破了“全日制本科”的硬性要求,被一些机关单位或大公司录用。

  如果把作者比作鱼,刊物就是一湾小河,横在你生命转弯的地方。我不清楚有多少作者从《泷江文艺》这泓河湾游入大江大海,我只知道,我,还有熟悉的许多年轻作者都在这里下水,在这里开始追梦,在这里得到欢快的畅游。

  一份办得好刊物,必然有一些无怨无悔,甘于寂寞的编辑作为支撑。获得荣誉的,光彩照人的,站在读者前面的,是作家,是作者。编辑呢,只是默默地为作者“作嫁衣裳”。每当听到朋友们对我文章褒赞,我就会想起他们付出的艰辛。我的文章《神奇千年古樟木,妙手雕成圣人像》,先后拍成了电视宣传片和在《云浮日报》发表。当初我把初稿交给沛才先生时,他认真读了几遍,找出了文中的许多不足,并就如何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反复好几次,结果,一篇原来3000多字的初稿变成了9000多字的文章,增加了罗定学宫孔子像形成过程中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让文章显得更加丰满了,可读性大大增强了。我写《双强支书带出双强党员》一文时也是一样,沛才先生花了好几个晚上与我在文联的办公室细谈,还执笔帮我精心修改。此文刊登后,反响强烈,后来更名为《老板支书带出七个百万富翁》,在《南方日报》上刊登。

  我的短篇小说《农民工老甘》,去年同时在《泷江文艺》、《云浮文艺》、《云浮日报》发表。如果细心对比,就会发现《泷江文艺》刊载的版本有许多不同,许多地方都作了修改,细节更细腻,情感更丰富,逻辑更合理。这些改变,包含了培权先生的不少心血。当时他拿到稿件读后,立即给我电话,说这是一篇好作品。他对每一个情节都仔细阅读推敲,对不少细节反复标注意见,然后约我面谈、修改,有的他随手改了,有的则要我自己改。他和《云浮文艺》的编辑罗羽年先生都为我写了点评。其中培权先生在点评中写道:“叶来标的《农民工老甘》,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作者写得最好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写出了一位醇朴、真实、可敬可爱的农民工形象。作品中的‘我’,也有传神之笔……我推崇这篇作品,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工值得作家文人大书一笔,然而,文学界写农民工的作家、作品少之又少。二是我觉得作者的创作,比过去有长足进步,创作视野开阔了,选材的圈子拓展了,写出的人物形象更具社会价值更有深度了。”

  因为有了沛才先生,培权先生和早期的谭晋兴、刘勇、何天宏以及近期的马朝辉、李萍、辛娟、黎万和等众多的《泷江文艺》的编辑的关心和鼓励,一批批包括我在内的罗定文学新人才得以不断成长、进步。《泷江文艺》的编辑,他们都是一个个“幕后英雄”。如果说,文联是文艺爱好者之家,那么,《泷江文艺》就是连系这个文学大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桥梁,编辑,就是这桥梁上的礼仪使者。

  回想起当初我对《泷江文艺》有如殿堂般仰望,到成为骨干作家,再到现在参与组稿出版工作,内心真有千言荡漾,百感交集。只是,纸短情长,就写到这里吧。

感谢你,《泷江文艺》;感谢你,《泷江文艺》的编辑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坚守文学的高贵,坚守文学的本真,坚守文学的价值!诚祝《泷江文艺》越办越好!

 

 

 

一路成长伴我行

写在《泷江文艺》出版100期之际

  2015616日下午,作为市作协的一员,我到附城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泷江文艺》杂志出版100期座谈会。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市文联历届主席、干部以及市作协众多熟悉的新、老朋友和各文艺家协会负责人,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回顾《泷江文艺》这25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甜酸苦辣,会场非常热闹。

  说实话,我算是《泷江文艺》年轻的“老作者”了。20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就开始给《泷江文艺》投稿,可以讲是它的最早的读者、投稿者。

  19919月,我刚升上初一,有一天,语文老师带回1本《泷江文艺》,让同学们传阅。我清楚记得,那是创刊号,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抢来看。轮到我看时,我很用心,先看封面封底,看栏目,然后看内文,一页一页的看。看完特意用笔记本抄下了杂志的地址。这个举动,被我的一个要好的同学看到了,立刻取笑我,叶紫想投稿了。我回了一句,是的,想试试。不久,我真的将自己写好的一篇文章送出去了,然后满心欢喜地等消息。过了几个月,都没有音讯。我不气馁,依然坚持不懈地写稿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的夏天,我的一首小诗歌《教师之歌》终于被刊登在当年的第2期《泷江文艺》上。

  自始之后,我向《泷江文艺》投稿更积极了。就读罗定职中期间,因为我时不时在杂志、报刊发表作品,学校的收发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我的信件和稿费汇单。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认识我,我的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也经常会表扬我一下,我在职中也算小有名气了。199510月,罗定职中成立了青云文学社,我担任文学社的总编。除了要负责处理社务外,还要负责社刊《青云风》的组稿、审稿、校核、编辑等工作。记得一次周一校会,黎兆文校长用广播喇叭对我的工作和创作事迹进行了公开表扬,在全校引起轰动。19969月开始,我担任了校文学社的社长。除了自己积极写稿投稿外,我还组织社员们向《泷江文艺》和其他报刊投稿,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据粗略统计,自《泷江文艺》在1995年第2期发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以来,20年来,我总共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作品10多篇。主要有《教师之歌》、《祖国啊!我心中的太阳》、《博览、勤摘、多练》、《元旦颂歌》、《我的读写生活》、《国旗飘扬在我心中》、《粤西明珠话罗定》、《青云今吐艳,花红在明天》、《不朽的生命礼赞,可泣的时代赞歌》、《画版岁月甘苦录》、《挥之不去的真情》等。这些作品,有散文、诗歌、专稿,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对我来说,却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对每期登有自己作品的《泷江文艺》都情有独钟,觉得都非常珍贵。每期《泷江文艺》印刷出来时,我都会及时取阅,先睹为快,每年装订成册,认真收藏。

 

 

 

 

祝愿《泷江文艺》拥有更多读者

林海波

  今年,是《泷江文艺》走过25个春秋,出版100期的重要一年。在25年里,她以“罗定写,写罗定”为办刊思路,打造本土特色,培育了一批文学精英、骨干。这些精英、骨干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喜可贺。

  25年,100期,有800多位作者发表各类作品4000多篇。这些,绝对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数字背后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在《泷江文艺》100期座谈会上,我聆听众多文学前辈回顾办刊的经历,其艰难,其辉煌,其服务罗定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其培养本土作家、作者,推出精品力作,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光耀罗定的一段文艺史。

  我从中师时期就开始阅读《泷江文艺》,获益良多,并有幸在上面发表过作品。今天,作为她的一名粉丝,我只想提出的一点寄望,而把有限的版面留给别的同仁。

  建设网络版。现在已经步入电子时代,手机、电脑等阅读载体因为既方便又快捷,人们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纸质阅读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建议推出《泷江文艺》网络版,建一个独立而又有影响力的纯文学网站。这事短时间是很难办到,可以先借助罗定较有影响力的“罗定e天空”建站。该网站的点击量比较大,网民关注度较高,也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活跃在文学版上,有利于扩大影响。如果“罗定E天空”不行,也可以尝试在“文联网站”上开辟《泷江文艺》的网络版。对于网站上的文学作品,可以降低要求,只要是健康向上的,经过审阅都可以发表。网络版上质量上乘和点击量特别多的作品,可以入选纸质版《泷江文艺》期刊。同时,每期纸质版的《泷江文艺》作品都放到网上供人传阅、评论。这样可以增大《泷江文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对繁荣罗定文学、培养更多的文学新人都有很大的好处。

  扩大发行量。《泷江文艺》一直是一本内部发行、免费赠阅的文学期刊。据我了解,很多单位真正阅读传阅的人不多,个别单位甚至没有人翻阅。有鉴于此,我认为需要扩大发行量,将《泷江文艺》发行到真正需要她的人和群体当中,包括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大中学校文学社团学生等。扩大发行需要资金,可以考虑向发行对象收取一定的工本费。可以与各学校协商,没有文学社的帮助他们成立文学社,重点是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罗中、廷中、实中和罗定职中等,发动有一定文学基础和爱好的文学青年加入文学创作行列。《泷江文艺》开辟校园专栏,开设文学讲座,鼓励文学社的文学青年自愿订阅《泷江文艺》。

祝愿《泷江文艺》,拥有更多读者。

 

 

 

梦想的桥梁,进步的阶梯

陈婉平

  参加《泷江文艺》100期座谈会,我心情激动。会后,我总想写几句话去表达自己情感。我想说,《泷江文艺》是我文学梦想扬帆的地方,日后,也必会在我人生旅程中留下最为丰富的记忆,最引以为傲的收获。

  初识《泷江文艺》,源于一次文学座谈会,市作家协会的一位作家到我校举行文学创作讲座,还带来了几本《泷江文艺》给我们传阅,鼓励我们多写多练,勇敢地向《泷江文艺》投稿。我是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写文章,但在这之前,对我来说,在校读书期间发表文章,我还真不敢想象。讲座中那位作家给我们的鼓励,以及看到《泷江文艺》中刊载我们师姐的文章,我的想法变了,对发表文章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动,并相信经过努力,自己应该也可以做得到。

  讲座完毕之后,我们几个市作家协会职院分会的会员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草地上,畅谈座谈会上那位作家给我们讲授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在翻阅《泷江文艺》,那一天,我相信大家都有了在《泷江文艺》发表文章的想法。我的文学梦,也就此而产生。

  有梦想,自然就敢追寻。记着那位作家说的“多看多想多练多投稿”,我开始行动了。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在模仿着《泷江文艺》里面的文章,去练笔,但总写得不好,写了几篇发给《泷江文艺》的编辑审阅,都没有得到采用。不过,编辑还是给了我一些意见,建议我从熟悉的人和事写起,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写出真情实感。

  于是我更加努力去练笔。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写的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背影》终于获得发表。我欣喜若狂,当我与一帮师姐师妹到文联领取稿费的时候,高兴得几乎留下热泪,打开那一期《泷江文艺》,闻着那股淡淡的油墨清香,望着自己的名字,倍感亲切。而那个写着名字装着稿费的信封,我至今原封不动地保存在箱子里。

  有一段时期,《泷江文艺》的编辑辛娟大姐专门为了我们职院的文学爱好者安排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那就是每一期《泷江文艺》出版之后,都安排一个晚上约我们一些文学爱好者带着自己的文章去座谈,相互交流学习,探讨提高,同时激励还没有发表文章的其他同学;此外还邀请市作协叶来标、黄活汉、陈玉梅等作家对我们的文章作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每次到文联,辛娟大姐还会发给我们一些近几期的《泷江文艺》。

  一本好期刊,吸引读者,也吸引作者。刊物若友,你牵挂着她,她也惦记着你,你融入了刊物,刊物也就融入了你的生活。每一本新出的《泷江文艺》,我都渴望先睹为快,并成为我床头案边的精神食粮,空闲时候,就会怀着敬仰的心情,一页一页地“漫步”其中,尽情地徜徉。散文,小说,诗歌,都可以让我在感受文字精彩的同时,鼓舞我更加坚定地追求文学的梦想,坚持努力练笔,向《泷江文艺》投稿。

  20142月,我写了《枇杷花开》,递送给陈培权编辑,得到了他的肯定,并专门约见了我,了解我的创作情况。他鼓励我,如果继续努力,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枇杷花开》发表的时候,他专门为我这篇文章写了点评,认为它短小精干,人物美,文字美,意境美,读来仿佛不是小说,而是在欣赏一首清丽的小诗,一幅隽美的流光溢彩的乡村生活画。

  就这样,在马朝辉、曾沛才、陈培权、辛娟、黎万和等编辑和作家的指导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在《泷江文艺》发表了5篇文章。这些文章同时也获得在《云浮文艺》发表,让我有机会认识了云浮市文联的领导,认识了《云浮文艺》的编辑,为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天地。而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借助《泷江文艺》这个平台,我加入了罗定市作协、云浮市作协,获得邀请参加《云浮文艺》创刊100期座谈会,被推荐参加在南海举办的“广东青年产业工人作家高级研修班”,省作协举办的“广东省8090后作家创作培训班”(云浮市只派1人参加),让我荣幸认识了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梁晓声(中国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民学院教授)、熊育群(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谢有顺(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文学大家和一批省内外的文学爱好者。

  文学创作的道路漫长,没有止境,但我不会忘记,是《泷江文艺》引导我迈出最坚实的第一步,踏上攀登文学的第一个台阶。我将继续努力,不辜负《泷江文艺》的引领,朝着心中梦想的文学高地,不断地攀登、攀登。

     祝福您《泷江文艺》,祝福您明天更加美好;

     感谢您《泷江文艺》,感谢您满园花香醉我心;

     期望您《泷江文艺》,期望您沐浴着阳光永远前行!

 

 

 

 

《泷江文艺》百期感言

雷丽娟

    2015616,市文联组织召开《泷江文艺》杂志出版100期座谈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自倾诉收获,感叹如梭岁月,畅谈美好未来,这使我又一次感受到罗定文艺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我是从肇庆来到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学生,刚进学院的飞舟文学社做宣传工作时就经常翻看《泷江文艺》,里面反映的关于罗定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毕业时,有很多同学选择外地或者回归家乡就业,而我却选择了罗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罗定有一群如影随形的文友。我们都爱好文学,以文会友,谈文论艺,切磋探讨,相互补益,这是人生难得的生活环境与布衣之谊。

   记得,第一次去文联参加文友座谈会,文联堆积如山的书画作品,书架上一排排罗定本土作家出版的书籍以及历年的《泷江文艺》,给我再次留下深刻印象。我尤其敬佩罗定本土作家徐东。他在《泷江文艺》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令我感叹不已。他是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才开始写这本长篇小说的,当时,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几个月,但想到一生中没写出一部小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坚持写下去,竟然活过了两年,远远超出医生判断的时间!写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是作为精神振剂延续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不管时间怎么远去,时代怎么变迁,优秀的作品所焕发出的基本价值永远存在,它带给人类的温暖和向上奋进的精神会永远有意义。大概,这就是徐东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仍然坚持对文学追求不息的原因吧?

  罗定的文化氛围以及与文友们一起交流,一起沟通,使我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吃过饭和舍友出去散步,走到皮鞋街,看到街上挂着的征兵参军的标语,听着不远处皮鞋店传来的打磨声,要是在往常,也许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那一天,却激发了我天马行空般的联想。当晚夜阑人静的时候,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呢?于是,便开始动笔,写出《一双旧皮鞋》,讲述的是一位老军人的故事。当文章变成了铅字出现在《泷江文艺》上,那种开心难以言表,同时更加坚定了我走文学道路的决心。原来写作可以是这样的一门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而小说更加容易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之后,我的作品便陆续在《泷江文艺》、《云浮文艺》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2012年,我非常幸运地加入罗定市作家协会,得到更多前辈的指点,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除我之外,我的师弟师妹们,创作热情也很高涨。如今罗定市作家协会职院分会编印的作品集《一路相随》,里面的文章,大多数都在《泷江文艺》上发表过,有的还在编辑的指点下经多几次修改。赖伟芬写的《记忆中的云吞店》,改过七稿,最后编辑说,还可以再精益求精,一篇二千多字的文章,结果改了八次。李东恒的《家里就缺一个妈》等作品,也是反复修改,每一次改稿都是一次进步,都有新的心得体会。一次我和赖伟芬一起领稿费,有文友问她有什么感受。她拿着印有市文联标志的信封激动地说,“我想把它裱起来。”是啊,稿费是有限的,发表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有多少钱,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作者努力付出的认可和肯定,并成为作者在以后创作路上的一种鼓励和动力。

   《泷江文艺》确实是年轻作者的良师益友。它每期都发表新人的佳作24篇,为年轻作者们练笔、培养创作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园地。年轻作者每发表一篇新作,受到鼓励和感染的不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一群他们的同龄人。很难说在未来的岁月里,这方苗圃不会培育出一个新的年轻作家队伍。

   如今,《泷江文艺》已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一百期,我在《泷江文艺》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也许微弱,但都体现了我对文学所秉持的追寻之心,我对《泷江文艺》饱含的真情实感,还有我对罗定这一片充满文化氛围热土的感谢。

第一百期,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第一百期,不是巅峰,而是一个新起点。《泷江文艺》,愿您拥抱今天,走向灿烂明天。

 

 

 

破茧成蝶成就精彩

陈凤銮

  一次聚会,朋友出了一道急转弯:“一条小毛毛虫没有桥,没有船,如何能靠自己到河对岸去?”我沉思了半天,没能答对;大伙答的五花八门也是不靠谱。朋友最后才说,当毛毛虫破茧成蝶,不就能自己飞过河了吗?

  破茧成蝶,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我甚至能想象,毛毛虫挣脱虫茧,奋力展开翅膀那一刻,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个景象。世间的生命就是这么奇妙,明明不可能,却总在不经意中被打破,被超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只这样的毛毛虫,需要长出翅膀,才能飞越千山万水。联系到《泷江文艺》,我想,它大概便是这样一个让“毛毛虫”长出翅膀的平台,让每一个拥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长出翅膀的平台,完成华丽转身,成就精彩人生。

  《泷江文艺》100期了。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愈发盛行的年代里,社会风气浮躁,很多人已经无心细细咀嚼大量文字,更无法用心去写属于自己的文字。电脑上、手机里、报纸中,文字虽多,然而大多都求快而不顾质量,因此普遍营养不足。与“快餐文化”泛滥不同的是,《泷江文艺》恰如一朵安详的莲花,始终秉持朴实情怀,滋润和养护读者的心田。走心的文字,或平淡无华、寓意厚重;或简单明了、字字珠玑;或欢快活泼,厚意深情,无不透露与浮躁的心境恰恰相反的安静和深邃。因此,一杯清茶,沐浴午后温馨的暖阳,手捧一本《泷江文艺》细读,这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泷江文艺》素洁、平和,亲切。爱好文学的朋友大多因它相识,因它结缘。它总有一股力量,吸引着你,鼓励着我,让你我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因为没有掺杂太多文学以外的杂质,它始终保持着文学人特有的真诚和淳朴,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品评里面的品,也可以在不断交流中激发灵感。特别是编辑老前辈对待稿件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让我们这些新入门的作者非常自责,每每收到打回来修改的文章,不妥之处一一指出,精细到标点符号,其严谨细致的程度不得不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态度,让人不敢傲慢,不敢敷衍,不敢轻浮,只能扎扎实实,用心对待。

  《泷江文艺》简单、真挚、用心。对于写作,我一直坚信,需要以率性、真诚和守静的态度,正如《庄子》记载的梓庆造鐻,“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最终成就天人合一的鐻。能够把写作当成毕生追求的艺术去热爱、去眷恋,融入痴迷之心,放下世俗名利甚至自我,倾心付出,我想,不管作品最终如何,作者都已经获得了一种莫大的收获。因为其写作的心境早已超越了写作本身的意义,上升成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体悟。这也许就是常人所说的写作之苦、写作之乐。在《泷江文艺》里,亦不乏充满情怀的作家,他们为自己的文字倾注心血,洒下汗水,融进深情,成就了如《枇杷花开》、《农民工老甘》等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不造作,不喧闹,安静却意蕴深远,简单却揉进灵魂,通过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褪尽繁华的真诚,一颗始终不忘初衷剔透澄明的心。

  与《泷江文艺》相识的时间虽短,但冥冥之中仿佛早有注定,先是标哥引荐,后遇文联娟姐,并得陈老师这些老前辈的鼓励指导,碰见一班爱好文学的朋友……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有幸认识省内知名作家,有幸倾听到梁晓声、李敬泽、熊育群等中国知名作家编辑讲课。正是结缘《泷江文艺》,我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质,写属于自己的文字,走内心坚持要走的路。这正如网络中的一句话:“一辈子虽然漫长,但过去了也就是弹指一挥。你会不断的遇见一些人,也会不停的和一些人说再见,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再回陌生。”文友们,因为珍惜,我们才这样用心地对待每一篇稿件,因为懂得,我们才希望把最美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在我们的生命里,早已晓得注定要遇见的人、遇到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安之若素,不紧不慢,享受相识时光,品味相处点滴。若干年之后,也许蓦然回首间,我们这些“毛毛虫”已拥有一双美丽的翅膀,灿然飞翔于理想彼岸,追逐属于自己的人生百花园。

让我们共同祝福《泷江文艺》越办越好!

 

 

 

《泷江文艺》给我自信

王小静

  1988年我读初二时,我的一篇习作《校园新风》在县广播电台的“荷尖初露”栏目播出,我得到了一元稿费。从此,我满怀希望,满怀自信,积极写稿,积极投稿。可是,再寄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自信和希望悄然消失了。

  1995年我大专毕业,心情复杂,不知自己将要到哪个单位从事何种工作。我带着行李从肇庆回到家里,身心疲倦。一进门,一个大大的土黄色的牛皮信封映入我眼帘,收信人竟然是我,右下角的寄出地址是“罗定市《泷江文艺》杂志社”。我迫不及待但又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把信封剪开,一股油墨香味令我精神一振,是一本崭新精美的《泷江文艺》!里面第31页刊登的文章《在泷江桥边》正是俺的。我倦意全消,之前复杂的心情全被这惊喜取代。我感觉心底里原有的自信马上又回来了。

  第二天,我写好申请,填好履历表,去《云浮教育》报社求职。社长看过我的资料,问我:“有文章发表过吗?”我立刻把准备好的《泷江文艺》拿出,翻到第31页,说:“社长,请多多指教。”回家的路上,树木葱茏,花儿绚丽,云朵洁白,阳光灿烂。我脚步轻松,信心满满。第二天,果然接到《云浮教育》报社的电话,说我被录用了。

  在《云浮教育》报社当了7年的编辑兼记者,我工作热情,同时不忘积极向《泷江文艺》投稿,先后在《泷江文艺》发表《双喜临门》等10多篇文章。

  2003年,我走上教坛,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不但自己撰稿投稿,而且引导学生积极写作投稿。至今,学生在《泷江文艺》、《今日罗定》《云浮日报》、《广东教学报》、《广东第二课堂》等刊物上刊登文章已达200多篇。

  2012年的暑假,我不幸患病住院,学生纷纷来医院探望我,给我送上鲜花和水果。其中一次,有两位学生把一本《泷江文艺》自豪地递给我,说:“老师,谢谢您的指导,上面有我俩的文章,特意拿给您看看。”学生离开后,我把他们刊登在《泷江文艺》的《正义廷中人》、《大山的孩子要高飞》看了许多遍,不知怎的,心底里的那份自信更加强烈了,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增强了许多。

  因为病情复杂,我要转去广州医治。在去广州的路上,我接到《泷江文艺》杂志社娟姐的电话:“小静,你在县人民医院哪个病房?文联马主席和曾主席,还有作协的叶秘书和梁理事都想去探望你。”我热泪盈眶,真想不到,平凡的我,在我人生遭遇狂风暴雨袭击之时,除了亲友关爱,还会得到市文联、《泷江文艺》杂志社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关心。我几乎是用颤抖的声音把我的情况告诉了娟姐。

  从广州回来,我在家休养。每当精神饱满之时,我会以写文章来调节自己。那一年,《泷江文艺》发表了我撰写的《自弃与自强》、《梦想花开》等文章。休假一年后,我重回岗位,勤耕乐教,积极锻炼身体,坚持业余创作。近几年,我撰写的《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好日子——梦想花开》、《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上网》等几篇文章获市以上的奖励。本职工作是我的乐事,写文章和发表文章也是我的乐事,两者不仅没有矛盾,而且相得益彰。

  人生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得有失,有爱有恨……但是,只要勇敢前行,永不放弃,就一定会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感谢《泷江文艺》!假如不是您在二十年前把我的《在泷江桥边》刊登出来,我自信的种子可能会一直被埋在心底,不会长芽,不会吐绿,更不会开花。《泷江文艺》,让我们风雨同行,战胜狂风暴雨,共同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泷江文艺》百期感怀

郑刚荣

《泷江文艺》百期满,几多汗水几多欢。

喜看文苑百花放,再续百期又何妨!

(外一首)

稻草人

扎个稻草人样,庄稼地头站岗。

看去气宇轩昂,吓得鸟儿落荒。

然而几经试探,此君不言不晃。

鸟王一声令下,众鸟呼啸若狂。

美味吃个痛快,果实一扫而光。

假人骗鸟一时,做假终亏自己。

 

 

 

 

——《泷江文艺》创刊廿五周年

谭晋兴

廿五年前往省城, 获批刊号①满激情。

办刊思路树一帜, 罗定人写写罗定。

赢得上级常重视, 老树新苗同芳馨。

硕果盈丰仗沃土, 《泷江文艺》再兼程!

      注: ①获粤准刊号。《泷江文艺》系当时肇庆市12个县(区)唯一获省级准刊号的文艺刊物。

 

 

 

一刊风行翰墨香

——贺《泷江文艺》创刊廿五周年

欧南彬

(一)

二十五年不寻常,一刊风行翰墨香。

青山入诗水入画,名城再迎文风扬。

 

(二)

罗定人写写罗定,宏扬传统播文明。

新人新作迭相出,名家助阵文艺兴。

(三)

故事曲艺与书画,诗文小说和评论。

内容丰富色彩灿,描尽城乡四季春。

 

(四)

“百期”喜庆好风光,身在惠州望远方。

莫笑贺礼一纸薄,呈诗句句出心房。

注:作者曾在罗定从教近40年,退休后回家乡惠州定居。

 

 

 

 

罗城春日图

黎顺和

  很久没有出去游玩了,也很久没有写一些与公文无关的文字了。最近,在春日浓浓的一天,喜欢独行的我,决定到郊外去放松身心,去吸收那里的清新空气,去亲近那无比可爱的大自然。于是,我得到了一幅春日罗城图,并在这里奉献给同样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诸位。

 

 

  三月,北国还是冰雪世界,南国早已是万物复苏,莺飞草长。这天,午后的阳光照耀在古老的泷州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泷江河边上的文塔,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装,清风吹动,塔身檐角上挂着的小铜铃发出轻微的响声。文塔公园的草地还有点儿湿润,小草嫩极了,软酥酥的。一些植物已经开花,红的、紫的、粉的都有,五颜六色抢人眼球。河边的柳树,正发新芽,随风摆动,远远的望去,就象笼罩着一层轻雾。

  公园里游人不少,那些到公园里玩耍的小朋友,有的骑着小轮车,有的踩着踏板车,在绿道上嬉戏,欢笑声、喧哗声此起彼伏……

  公园河边的石凳上,有一对青春逼人的小恋人,男的穿着灰毛色的大方格上衣,深蓝色的长裤,一双休闲板鞋,浓眉,眼睛不大但很有神,嘴角微微上翘。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个妙龄少女,皮肤很白很润,长长的秀发,一双丹凤眼,清澈明亮,没有一丝杂质,红润的嘴唇有点像两片成熟的樱桃果,身穿一件紫罗兰色的外套。看去神情有点儿羞赧,显然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他俩来文塔公园大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暖暖的春日照在身上,使他俩显得更活泼愉快。

  男的定定地看着女的。也许,在他的眼里,女的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不,比画生动多了。女伴身上发散出的淡雅的清香,更是令他迷醉。

  女的发现男的目不转睛盯着自己的脸,不禁满脸通红。问道:“你怎么啦?”

  男的说:“我喜欢这样看着你。行吗?”

  女的说:“不行,都快羞死了。” 却又忍不住问:“我真的这般好看吗?”

  男的正要回答,突然,他身上的手机响了起来,不迟不早。

  男的打开手机,手机里闪动着一位小姑娘的头像,并且立即传来了小姑娘狡猾而又甜甜的声音:“哥哥,是不是正和美娟拍拖?你可要主动点。”

  “妹妹是么?”

  “女儿心,海底针。我这位老同学是个内向的小美人哩。”

  “放心。我是正人君子。”

  手机里笑嘻嘻说:“恋爱最失败就是‘正人君子’,装模作样,目不斜视!主动,就是说你要敢于‘坏’一点。记住,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男的笑了:“小小年纪,刚有男朋友,就变成恋爱专家了!”

  “哈哈……”

  就在男的与他妹妹说电话时,女的很端然的坐着。她的目光望着缓慢流动的泷江河。河面的上空,一大群青蜓正在飞翔,红色的、青色的、赭色的,各种色彩的都有。这些青蜓不时冲到水面上,轻轻的一点,然后又飞快的弹起来,在空中不停地回旋,飞舞。清澈的河水里,有一只巴掌般大小的甲鱼正在水中笨绌地游动着,左右摇摆。它的身边,有许多小鱼正在相互追逐着。

  河的对岸是陡峭石壁,石壁有十数米高,近两公里长,长满了各种各样高高矮矮的杂树以及绿得发蓝的藤蔓,那里是红嘴相思、翠鸟等小鸟的天堂。它们长年在这里栖居,每当发现河里有什么动静,便会象利箭一样俯冲下去,离开水面时,嘴里往往会多了一条小鱼之类的食物。

    男的收了手机,重新回到女的身边。见女的正默默地欣赏着泷江河的美景,那种神态,更加叫他砰然心动。他想起妹妹在电话里说的他要主动一点大胆一点的话,不由得壮起胆来,把嘴巴悄悄地凑到女的腮边,想出奇不意地亲一口。没想女的发觉了,转身举起玉手,拍的一掌,不轻不重,正好打在男的嘴巴上,一边叫,“你坏!你坏!”一边直往一片树木跑去。男的以为女的生气了,急得一跺脚:“妹妹呀,你这小家伙害苦我了!”呆了片刻,赶忙朝女的追去。

 

 

  离这对小恋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半月型的小操场,大概有300平方,地板帖着象牙瓷片,很素雅。一个美艳的少妇正带着两个孩子玩耍。她穿着一套橙黄色的运动服,一双名牌波鞋,显得很养眼,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成熟而又性感的韵味。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男孩约有10岁,赤黑色的皮肤。他遥控着一辆遥控小车满广场跑,嘴里不停地叫:“妹妹,快快追!快快追!呵,呵,就快追上幸福车咯……”

  小女孩脸圆圆的,约有 5岁,身穿粉红色的连衣裙,脚下是一对圆头圆脑的跑鞋。她拼命追逐着遥控小车,一边追一边大叫:“哥哥, 快快停下来,该我玩了。”

  小男孩得意地说:“你快追,追上了,我就给你。”小男孩指挥着遥控车,忽慢忽快,忽左忽右,吸引着小女孩,但就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小女孩跑得气喘吁吁,可就是怎么也追不上,急得要哭,于是跑到母亲那里求援。

  少妇正在用手机对着一河两岸的风景拍摄个不停,安慰说:“小妮,不要急,先让你哥哥玩一会儿,来,我给你拍照片。”

  小女孩的心思全都在遥控车上,哪里肯拍照?撒娇地说:“我要玩车车。”

  少妇说:“小妮,听话。一会儿,我叫哥哥给你玩,我们先拍靓照。”接着把手机送到女儿跟前说:“你看,这里的风景多靓,拍几张留念。”

  小女孩嘟着嘴,不太乐意,但在妈妈面前她又无可奈何。

  少妇哄着小女孩说:“小妮笑一个,翘起小屁屁,做个V字型手势,把手放在脸边。”

  小女孩机械地做着。少妇拍完,叫小女孩来看。小女孩走过来,看到手机里面的自己,嘟着长长的嘴巴

  少妇说:“你看,你这个样子都快变成大金鱼了。”

  小女孩不理会妈妈的话,说:“我要玩车车。”

  少妇见女儿这个模样,便冲小男孩喊道:“小龙,把遥控车让给妹妹玩玩。”

  小男孩正玩得高兴。他是一个狡猾的主,眼珠一转,便想出一条计来。他停下手中的遥控,说:“好啊,但要有条件。”

  小女孩见哥哥终于答应了,很高兴,忙问:“什么条件?”

  小男孩用手指着绿道边的一座黄色的刻有文字的石头说:“那块石头上的诗,你读得出来吗?读出来就给你玩。”看得出,小男孩心里在想,那块石头上的诗妹妹一定不懂,一定读不出来。

    小女孩说:“读出来了,不许反悔!”

  小男孩说:“我说啦,读出来一定给你玩。”

  少妇说:“小妮,过去读给你哥哥听,读完之后,你要玩多长时间都可以的。”

  那石头上的诗,是清朝从南海到罗定当官的何仁镜先生写的,题目是“答人问罗定”。  三个人走到大黄石前,小女也没有怎么看,就摇头晃脑的把诗读了出来。

  “橹声摇尽一枝柔,

  溯到康州水更幽。

  一路青山青不断,

  青山断处是泷州。”

  小男孩惊讶极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谁教她的,是妈妈教的?

  小女孩能读,正是妈妈教的。自从文塔公园周围的绿道建好之后,小女孩天天都与妈妈到这里玩耍,每次看见别的小孩子在这块石头旁边互相读这首诗,她都要妈妈教她。后来,这首诗被当地一位音乐家谱成歌曲,在云浮市第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成主要歌曲演唱,再后还登上了2012年广东卫视台春晚。

  小男孩见难不倒妹妹,想了好一会,又想出了一个鬼点子。他指着诗中间的一个“处”字问,“这个是什么字?”

  小女孩被这么一问,一下就愣住了,显然,她只会读整首诗,要挖出其中一个字叫她念,她是不懂的。在幼儿园,老师也教认字,她也认识了许多字,但那些字全是简体字,而石头上雕刻的是繁体字。她被难住了。她急得涨红着脸抗议道:“我读出来了。你说的,我读出来你就要给我玩的。”

  小男孩知道自己理亏,见到妹妹又如此可爱,于是,他笑脸满面地对小女孩说:“好啦。你唱一首歌给我听,我不但给你玩,还可以教你玩。”

  小女孩一听,马上又乐了,因为她还未会玩遥控车。“好,我就唱‘小燕子’给你听。”还未等她哥哥开口,她就奶声奶气的唱起来了:

  “小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来文塔公园玩的,不少都是情侣、恋人。就在小女孩唱《小燕子》的时候,有一对男生女生,已经登上了文塔的最高层了。登塔的时候,他俩用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走走停停,慢慢感受一层一境界,一级一进步的含义。

  他俩走一层停一层,有时又在塔里面稍稍休息,有时走到塔外,面对着泷江,眺望罗城。塔里,青砖地板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塔外,处处都是春色美景:绿树掩映的罗城春意浓浓,微风轻拂,车是慢慢的开,人是慢慢的走,没有半点儿紧张的气氛,没有那为了生存而来去匆匆的人流,没有拥堵的车流,整个城市显得安静而休闲。他俩都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之中。

  文塔的登塔之道是极为陡斜的匝道。他俩心手相牵,感情也随着塔级的上升而迅速升温。

  登上文塔的顶层时,女生早已是香汗微出,脸色涨红,显得更为柔媚可爱。男生看见,不禁怜爱地问:“累了吗?”

  女生笑了一下,露出晶莹的牙齿:“累死我了。”

  男生说:“那里累,我帮你按摩一下,好吗?”

  女生说:“不用,歇一下就好了。”

  女生见男生如此细心关照自己,内心一热,脸不由自主的往男生肩膀上靠去。男生情不自禁往女生脸上亲去,女生把头一甩,让男生把她的一头瀑布似的秀发亲个正着。

  女生忽然问道:“听说这个塔是很灵验的,对吗?”男生问:“什么灵验?”

  女生说:“我爷爷说,登塔的人,如果没有造过孽,站在塔的最高层向下看,就不会感到害怕,脚软。”

  男生说:“我可没有听过这个,是迷信吧。”

  女生说:“是真的,我爷爷说了,这个塔是很灵验的。如果做过坏事,在这儿向下看就会心惊胆战,脚软到迈不开步。”

  男生听见女生说得如此认真,于是双手抓住栏河,向塔下俯望。塔下面的文塔公园,景点处处,树林高高低低,遮盖着绿道,泷江河水平静地流淌。

  女生问:“害怕吗?”

  男生答道:“没有,一点怕的感觉也没有。”

  女生把头依在男生臂膀上,一脸幸福的模样:“这么说,你应该是好男人了。”

  男生说:“当然。我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好男人。“

  女生说:“吹!”

  男生说:“啥?我何时骗过你?”

  女生扬起头,用眼睛定定地看着男人的脸,好像是说:我真好运,第一次拍拖就遇着你这样的好男人。

  然而,男生很快就不想做好男人了。他伸出双手,紧紧的把女伴抱住,嘴唇长时间的印在女伴的脸上……

  女的被这突然而来的甜蜜热浪袭击得晕了,头脑一片空白。她想挣扎,但还没有起动就放弃了。天啊,这是怎么一回事?他身上怎么会有一种令自己感到极为舒服的怪味儿,这是传说中的男人味吗?她的心有点怕,身体却又很想往男生的胸膛迎去!明明是男人的胸膛,怎样自己竟然感觉到它象温柔的港湾,自己像经过无数风浪的疲惫小船呢?

  他俩全身都被那种奇妙的快乐因子笼罩着,心跳明显加速。

  此刻,文塔公园的林子里,勤劳的小蜜蜂正在花丛中嗡嗡地采集花蜜,两只紫花胡蝶,正一会高一会低的翩翩起舞,慢慢的拍动着翅膀。

  突然,女生的眼泪流了出来。男生大吃一惊,猛然松开手,小心翼翼的问:“怎么了?”

  女生没有回答,眼泪却还是不停地流出。

  女生也真的不知道眼泪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流出。其实,她这时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觉得自己在突然之间长大了很多很多。孩提时代,她听奶奶对姑姑说过:女孩子吃了男人的口水,就会变成真正的大人。奶奶还说过:一个女孩子,拍拖时被心爱的男人拥抱一下是可以的,但关系还未算铁定。但若被男人嘴上了,就一定要跟定他一生一世,做他的爱人。奶奶正是这个原因就跟定了爷爷,一跟就是一辈子。

  女生看见男生如此紧张,红着脸,羞赧地说: “什么事也没有……你真的爱我吗?”

  男生高兴得大声答道:“爱!”

  女生脸红得发烫,说:“我可是你的人了。”

  男生觉得奇怪,他仔细的看着怀里的女伴,才抱了一下,怎么说就是我的人了?他想不到,时至今日,世上还有如此纯情的少女。他一把捧起女伴的脸,情深深地说:“我爱你!真的太爱太爱你了!”

  女生问:“可以发誓吗?”

  男生突然觉得自己豪气万丈,放开女伴对着泷江大声喊道:“美娟,我爱你!我要爱你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文塔作证泷江作证罗城作证全世界作证,我爱你……”

   这时,文塔檐角四方八面挂着的铜铃,微风吹送,叮当发响。对岸丰智公司总部的大钟楼的大钟正指到下午450分,准确地记录下他俩浪漫的爱情达到了最高峰。

 

 

 

 

名城今日更多娇

彭庆佳

    20111116晚,泷江河畔,晚风轻拂,千年古邑,礼花绽放。云浮市四运会暨首届南江文化节正在罗城街道激情开幕。“提灯祈福,文笔生辉”,是首届南江文化节的精彩环节,万朵莲花灯汇成璀璨灯河,在宽阔的江面上绵延十里,数万市民争相观看,蔚为壮观!人们要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庆贺文塔400周年华诞。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就在那一晚,我开始顺着千年古邑的历史脉络,头一次如此动情地领略罗城这座名城的历史风貌、品味罗城的人文内涵和宜商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罗城的今天,确实变得倍加美妙了,绿道优雅,古迹遍布,大道通衢,广厦林立。一条巨龙正在腾飞。这里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纯朴而精彩,发展潜力无限,处处洋溢着兴旺,洋溢着幸福、舒适、和谐……

 

古香醉人

    2200多年前,在广袤的南粤大地,罗定的前身开阳县正式降生,引领两广相邻地区迈进了青铜文明;700多年前,泷水县城从罗定南部迁到了现在的罗城;300多年前,管辖三个县域的罗定直隶州驻地罗城鼎盛一时,城建、文化、经济发展领跑粤西,傲视周边……置身于罗定旧城,犹如打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古韵深厚,古香醉人!

    走进罗城北角,一片巍峨的古建筑群跃入眼帘,红墙绿瓦,古朴幽静,文味浓郁。跨过高高的门槛,一间间古色古香的厢房整饰一新,正殿里,有一座用一根与孔子同龄的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孔子像,栩栩如生,这就是西江流域形制最完整的学宫——罗定学宫。

    “悠久的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引以自豪的文化积淀。它是蒙尘的珠宝,拂去尘埃,就会绽放光芒;它是陈年的老酒,揭开一点点缝,就会散发出浓烈的醇香……”罗城街道办负责人说,“城市不怕旧,怕的是没有底蕴;城市不怕新,怕的是没有特色。我们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底蕴、比环境、比文气、比内涵”。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貌,他们把旧城区的3平方公里列入了保护范围,点线面结合,保护历史街区的体系、肌理及生活形态。对学宫、书院、文塔、古屋、古城墙、名人故居等重点文物修旧如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就对旧城古迹附近建筑物进行限高,时至今日,47米高的文塔既是周围“空间的制高点”,更是“文化的制高点”。对旧城文物的坚守,折射出罗城人对历史文脉的坚守。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罗定博物馆。这座位于市政广场东侧、外形古朴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是目前广东省山区县(市)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展示罗定深厚历史文化的“橱窗”。该馆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馆藏文物3350多件,藏品有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钱币,有明清年代的陶瓷等,近代文物以十九路军和民俗文物为主。其中,罗平背夫山出土的战国青铜鉴、罗镜鹤咀山出土的南朝金手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都是“镇馆之宝”,为两广地区罕见。

    古城要古得经典,新区要新得现代。在罗城,“古”与“新”不是机械的对立面,而是浑然交融的有机体。“一座建筑就是一本书”,从名店名宅到古街古巷,乃至古井古木,罗城老城区无数的文物古迹,都在向今天的人们诉说那遥远的故事。从罗城新区进入旧城,犹如走进了漫长的“时光隧道”,你会感到自己在同历史“对话”。

 

文味十足

    看罗城,第一眼,你会惊叹于她的历史;第二眼,你会被她浓浓的书卷气息所打动。

    罗定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抗战时期广州沦陷,罗城作为大后方,省城的几间著名学府和马师曾、红线女等文化名人纷纷移师罗城。一时间,罗城名人云集、鼎盛一时,大埗头汽笛声声马达轰鸣,文化名人进进出出,使罗城成为当时的“小广州”,极大地推动了罗定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何他们会看中这个粤西小城?除了这里“小天府”世外桃源般的安稳生活外,罗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也是重要因素。

    罗城,不愧为“名人眼中的名城”!如今,它传承历史,依然是那样文风荡漾,文味十足。

    位于罗城石围居委的谭御史祠,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为纪念河南道监察御史谭寿海而兴建的,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市文联老主席、本土书法家谭晋兴先生在这里举办书法艺术班,年近八旬的谭老退而不休,为这座古老的祠堂焕发了青春,使这里成为新一代罗城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祠堂文化”也成为罗定首创的一大品牌,全国知名,得到省、云浮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谭晋兴家庭也成为“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这是罗城文脉根基深厚、文化事业繁荣的一个缩影。在“广东十佳文化广场”罗定文化广场,几乎每周都有几台精彩的文艺晚会,从大牌明星到“草根演员”纷纷登场,台上台下人潮涌涌,掌声不断……

    2011年,在罗定中学百年校庆之际,罗定市委、市政府把古老学宫与现代名校整合在一起,既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教育事业的同步发展,又凸显了罗定学宫的文化气息和百年名校的渊远文脉,增添了学宫活力,提升了罗中档次和历史厚重感,充分发挥了学宫特有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罗定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罗定市实施了“文艺沃土工程”,罗城作为全市文化文艺活动的中心,为全市文化文艺事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文化建设亮点纷呈,除上面提到的罗定博物馆外,还有全国一级图书馆——罗定图书馆,全国二级文化馆——罗定文化馆;有省一级学校——罗定中学、廷锴纪念中学、实验中学;有云浮市唯一的全日制大专院校——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有县级少见的文艺作品展示基地 ——罗定文艺作品展示中心……长期的历史文化熏陶,使罗城的市民洋溢着一种独特的书香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外地人说,从罗城走出去的姑娘小伙,身上散发的底蕴和气质都明显不同。

    百越文化,南江文化,在罗定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位于罗城西郊的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南江文化研究中心”,是挖掘研究南江文化的学术机构。为展示罗定历史文化,突出罗定的“文味”,罗城人在大力建设宜居城市中,沿泷江河畔建成蜿蜒十里的文道。文道又称绿道。这条文道,充满历史文化元素,被誉为粤西地区最有“文味”的绿道。

    崇文重教,是罗城一大亮点。目前在城区的中学达6间,学生近3万人,其中罗定中学、廷锴纪念中学、实验中学每年高考成绩均名列云浮市前列,今年云浮市文科、理科前10名罗定占16名。罗城浓厚的文化氛围,为罗定教育桃李芬芳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和“土壤”。

 

宜居宜业

     “袅袅长堤边,青青一树烟”。古人喜欢逐水而居,地处泷江河畔的罗城,依山傍水,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调雨顺的宝地。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史称“全粤要枢,门庭巨防”。300多年前,罗城的建成面积就领跑粤西,进入广东州(县)“第一方阵”,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罗定撤县设市以来,罗城的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

    1993年,罗定撤县设市,吹响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号角。第一次编制城市规划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面向珠三角,沟通大西南,建设罗定市”的战略构想,确立了罗定作为粤西重要门户的定位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方向。第二次修编城市规划时,提出了建设“一河两岸、带动周边,具有山水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体方案。按照“东进、西抑、南拓、北优、中疏”的构想,到2020年,罗定中心城区将发展为建成面积50多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的现代化中等城市。2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区面积迅速扩大,一条条崭新的街道不断向外延伸,先后实施城区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和硬底化“五化”工程,以及金银湖饮水工程。如今,一座现代化中等城市,已呼之欲出。

    近年来,随着罗定交通改善和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的房企纷至沓来,争相布局粤西,落子罗城。而吸引各路好汉的,正是罗城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带来的“洼地效应”。他们普遍认为罗城有周边最宽阔的城市中轴线,有最具气派的市政广场,有城市发展所需的庞大人口资源——70多万的农业人口,他们是罗定城市化的后备军。如今,放眼罗城,随着“三线一中心”的城市骨架基本成型,沿线商住楼宇生根拔节,大街上车水马龙,火树银花,行人摩肩接踵,日益显示出迷人的名城风采。城市品位的骤然提升,激活了商气,凝聚了人气,汇集了财气。一个个魅力四射的商住小区,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气派,龙岗花苑、聚龙苑、同富广场、盈富广场、阳光都市、阳光广场、南江帝景、御景豪庭、侨都豪庭、凯旋广场、一方名轩、锦绣华庭、凤凰新城……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处处呈现出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罗城的“快速成长”,“长高、长大、长美”:1980年,罗城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不足3万人;1990年,发展到8平方公里,8万多人;2000年,发展到15平方公里,16万人;2010年,发展到2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多万人。目前,罗城无论 “宽度”、“高度”均是可圈可点:拥有40米以上大街近30公里和超大型的市政广场,楼高150多米、39层的凯旋广场成为全国县城最高商住楼、粤西“新地标”,极大地美化了罗城的“城市天际线”。

    每当晨曦初露、华灯初上,遍布全城的大小广场、体育场馆,便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广场文化处处开花,幸福的罗城人在幸福地生活着。座落在泷江河畔、去年落成的南江文化主题园,荟萃了罗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兼具观光、休闲、娱乐功能,受到了专家学者和游客的一致好评。城市道路、商业网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日臻完善。随着全市“四高一铁”交通网络的快速推进,罗定城区将迎来崭新发展时期。蓝天白云下,盈盈泷水间,一个宜居宜商宜业的充满魅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悄然向人们走来。

 

生机勃勃

    改革开放以来,罗城的经济发展也踏上了快车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形成了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织服装尤为有名,罗城是广东四大服装基地之一。2011年,全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263万元,比增40.4%;农业产值1100万元,与上年持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79万元,比增49.9%;财政税收5960.3万元(地方库),比增25%

    纺织服装是罗城的特色产业,是省火炬计划服装纺织特色产业基地,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0多家,固定资产总值10.5亿元,就业人数1万多人,先后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织、服装生产技术设备,毛纺、机织、针织、漂染、印花、制衣等生产规模日益拓展。其中互益印染公司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印染企业,银利、嘉达纺织成为广东著名的毛纺集团企业。

    此外,罗城自古为粤西重要商品集散地。近年国内外著名的商贸公司纷纷布局粤西抢滩罗定,其中有肯德基、苏宁、国美、爱家、以纯等。罗城批发街、罗城摩托车市场、罗城高档品牌家私城名声远播,辐射周边县市;人民路、深水塘商圈生意兴旺、人流如织;同富商场、盈富商场、商业中心、城南市场规模宏大,各踞一方。每当夜幕降临,大街两旁形形式式的超市、品牌店和酒楼食肆,流光溢彩、人声鼎沸。“新商圈,旧商圈,转转就是大半天”。今日的罗城,已经具备成为粤西重要商贸中心的一切要件。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 罗城,有厚重的昨天和多彩的今天,也必然会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20多万罗城人的共同努力下,罗城这颗“粤西明珠”,将大放异彩,再铸辉煌,为罗定的“跨越赶超,后发崛起”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民心齐   泰山移

何天宏

    周日,孙儿提议骑单车到文塔游玩。我说,骑单车去只能到文塔围墙外,若要到临江处仰望文塔的雄姿,那里是一畦一畦高低不平的菜地,坑洼难行,就要靠“11”号车了。孙儿大笑,向我甩起书包:“地”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文塔下的塔脚村,早已不是昔日的塔脚村了!江边砌筑了带栏杆的江堤,江堤路面平坦,还有专供市民骑单车用的绿道。堤内草翠花红,绿树成荫,亭台景点缀连其间,一个江滨花园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成为市民早晚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心中暗自惭愧,身居罗城,竟不知道离居处不远的文塔塔脚河堤,竟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不过,听了孙子的话,一连串的问号却浮现在我的脑际:绿道,本是广州、肇庆等交通拥堵的大中城市,为市民的方便、安全出行而修建的自行车道,塔脚,只是罗定的一个旅游景点,为什么要修建绿道?绿道有多长?什么时候建好的?特别令我关注的是,塔脚周边的居民大多以种蔬果瓜菜为生,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建绿道占用了他们的土地,罗城街道办的领导和干部们是怎样解开他们心中的那一个个“结”的?

退休前,我在市政府大院工作,与罗定街道办的许多领导、干部都认识。为了解开我心中的谜团,我特意去找了罗城街道办的许副主任、街道党政办的张主任。因为是老朋友了,他们立刻给了我一大迭关于绿道建设的材料,并大致向我介绍了罗城绿道建设的前因后果,还告诉我他们平时不会主动向外人宣示的一些秘密。随后,我又到群众中去进行明访暗访,渐渐地,一幅幅由罗城街道办领导和干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掀起的,由绿道周边群众自觉自愿热情参与的绿道建设画面,在我眼前一幅幅地展现开来。

    2010年,为了把罗定建设成为宜居城市,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搞好绿道建设这个基点抓起。当年415日,市召开了绿道建设动员大会,决定把位于罗城辖区内文塔附近950米、学宫周围300米、互益厂段350米绿道交由罗城街道负责建设。

    接受任务后,街道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梁国健为组长、办事处主任邓东林为副组长的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把责任分解到人,确保绿道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利用宣传长廊、橱窗,大张旗鼓地宣传绿道建设的意义、功能和做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按时按质完成市委市政府分配的绿道建设任务。

    在具体工作中,街道把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绿道建设放在首位。在街道召开的绿道建设工作会议上,大家经过认真的讨论,统一了认识:罗城历史悠久,自元大德八年(1304)至今,一直是罗定州、县(市)政府驻地,是罗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罗城在罗定的绿道建设中也要发挥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应有的示范作用。

    绿道能否建好,关键在于能否发动群众。绿道建设毕竟是新生事物,群众认识肤浅,理解不深。因此,街道领导、干部首先大力向群众宣讲绿道建设的意义、功能、做法和可以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汇聚民意,开启民心,把“政府要群众建绿道”变为“群众自己要求建绿道”。 街道印制了5000份征求意见表,发放到绿道沿线的群众手中,收回4980份,使绿道建设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们白天召开绿道沿线居民座谈会,到现场规划确定绿道的走向和需占用的土地;晚上到群众家中拉家常,面对面征求他们对绿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使人们明白了绿道建设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是-种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体,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低碳环保的骑车出行方式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使人们更加健康长寿;能美化净化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罗定旅游,投资置业,促进罗定的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为罗定人带来更多的实惠。绿道建设是-项为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群众能否发动起来,又要看党员能否先动起来。群众看党员,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绿道中的作用,街道领导与党员们一起重温了新党章中有关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坚定了党员们在新时期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决心和信心。在了解到部分党员当中存在“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没有枪眼可堵,没有桥梁要炸,这模范带头作用不好发挥” 的糊涂认识时,街道主要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不一定要象战争时期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更不需要去堵枪眼、炸桥梁呀。就说这建绿道吧,群众不知道建绿道的意义,你去向他们宣传,和他们谈心,说清楚为什么要建绿道,绿道建好后对群众有什么好处,启发他们积极参与绿道建设,这就是模范了。又比如绿道要从你和群众的地里经过,群众还在迟疑观望,你自己却先动手把地里的作物淸除掉了,这就是带头呀。总之,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我们共产党员都比群众先走一步,这就是模范,就是带头了。

    通过与党员谈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仼心。陈洁芳、林文海、吴仁宇、林标荣、林弟、林伟标、李大荣、陈月嫦等党员首先做好了自己家人的思想工作,将绿道要占用的自己土地上的蔬菜和青苗清除掉,让施工队进场施工;吴楚成主动将自己建房留下的12方河沙捐出作修建绿道之用;招雄民亲自动手将影响绿道视线的自家门楼拆除……

    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纷纷予以效仿。区屋自然村捐出近300平方土地用于绿道建设;塔脚调味食品厂老板见厂内的一个水池影响绿道的美化和绿化,即自行无偿拆除;彭伟将自己建房留下的两卡车石仔和河沙无偿送给施工队建绿道;绿道沿线群众和志愿者义务投工1350多人次,清除了绿道两边的垃圾、淤泥、杂草和砖石;李大荣和陈月嫦两户因屋前出入道路,争吵数年,绿道要经过他们的屋前,施工时,两家人开始相互寸土不让,得知招雄民为了建好绿道连自己的风水门楼也主动拆了,十分感动,在街区干部的协调下,各自摒弃前嫌,互谅互让,按绿道建设的需要调整了两家道路的出入走向。

    顺民意,启民心,民心齐,泰山移。在街道全体干部职工和绿道沿线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罗城的绿道建设又快又好。到20107月,已全面完成了市分配的第一期绿道建设任务。此后,街道继续抓好已建好路段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环境的美化绿化,指定专人跟踪管理;规划绿道的延伸建设,为第二期绿道建设工程做好准备。

    至此,我对塔脚为什么要建绿道,塔脚的绿道有多长,罗城街道办是怎样解开绿道建设中的那一串串“结”的,等等,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绿道看起来比较简单,只不过是一种低碳环保、方便群众出行的道路而已。可这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道路,却与宜居城市的建设大局、与普罗大众的工作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半点也马虎不得。如果能像罗城街道办的领导和干部们那样,时时刻刻想着群众,每办一件事都先想想群众会怎么样看、怎么样想、怎么样做,帮助群众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那么,无论办什么事,都一定能把事情办好。

我们相信,有罗城街道办的正确领导,有绿道沿线群众的积极参与,有第一期绿道建设的宝贵经验,罗城街道的第二期绿道建设,一定会完成得更快更好。

 

 

 

 

 

森林进城城更美

王济文

    “森林进城,树木多了,生态绿了,景观靓了,罗城更秀美了。”

    “我们健身、休闲有了好去处,开心多了。”

    走在罗城的街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听到人们表达自己对森林进城的见解,或宏观,或微观。确实,森林进城的罗城,美多了,完全可以用一个“绿”字来概括。说罗城是一座绿城,也不为过。这里有姹紫嫣红的市政广场、文化广场、九龙公园、文塔公园和南江文化主题公园,有满目清脆的城市街道,五大公路出口宛若绿色长廊,机关校园绿树成荫。

    市政广场和文化广场是罗城两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各自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广场的四围种满了千姿百态的树木,榕树是它们的王者,有锤榕、高山榕、黄葛榕、天竹桂、盘子架,有的树冠巨大、树形古怪,有的枝茂叶繁、便于修整造型。还有奋发向上、生长迅速的木棉树、桉树,以及花香四溢的紫荆树、夹竹桃、桂花等等树木,相互形成复层混交的林相,花开的季节,繁花朵朵,目不暇接。森林覆盖率80%以上,使广场中间运动场就像森林中的一个大天窗。

    早上五六点钟,广场便有人在散步、跑步、打拳,稍后,人越来越多,唱歌跳舞的、打乒乓球的、打羽毛球的,各自寻找自己的运动乐趣。最壮观的,是跳健身操的队伍,以中老年女人为主,每个方阵有的几十人,有的上百人,声势浩大,步伐整齐,服装鲜艳,在音乐和领队的指引下,翩翩起舞,构成一幅幅欢乐和谐的画面。

    中午,太阳高照,温度较高,但在庞大的树荫下,那里仍然一片清凉。在一座座石凳、石椅上,一双双情侣或在嬉笑游戏,或在窃窃私语;一群群退休老人在高谈阔论、说古道今;一个个少妇悠闲地推着童车,车上的小孩子或吸着奶瓶,或摆弄着小玩具,或酣睡梦中;一群群鸟儿在枝头上飞来飞去,吱吱喳喳叫个不停。整个广场呈现一派休闲安静的气氛。

    太阳渐渐西沉,广场再次热闹起来。打各种球类的人,飞汗直流。大树下,草地上,坐满了人,而更多的人则在绕广场疾走、散步、慢跑。夜幕降临,广场的热闹达到了顶峰:篮球、乒乓球场灯火通明,“运动员”们一个个兴致勃勃,挥汗如雨,欢声震天;舞池里,一双双、一对对的舞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扭着、笑着;舞池旁边的溜冰场上则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一个个身轻如燕,踏上哪吒的“风火轮”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不停地变换各种动作和姿势,有不小心碰在一起的,立刻引来一片笑声。在广场内水泥人行道上一圈一圈地行走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慢跑,有的优哉悠哉,谈笑风生,全条跑道就象大年晚前夕乡村赶集的大道,人群像潮水似的向前涌去。

    这时光,最吸引眼球的是女子广场舞,百多人的妇女方阵,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动作整齐划一,看去跟参加运动会团体舞彩排一个样儿。舞场旁边站满了观看的人,不时响起一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九龙公园位于罗城西部,以森林茂密、多样、面积大著称。走进公园,你会感到就像走进了植物大观园一样,园中马尾松、台湾相思、紫薇、紫荆、羊蹄夹、桉树、大王椰榈、榕树、佛竹等等,应有尽有,高高矮矮,茂茂密密,环境优美,空气质量极佳。九龙亭建在西面的山顶上,是登山观光的好地方,每天到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文塔公园是由文塔而得名,它面对南江河,文塔(又名三元宝塔)正好矗立在公园中央,具有400年历史的文塔,是罗城的象征,也是罗定市历史文明的标志性建筑。文塔公园的树木同样种类多样,有木棉树、垂榕、白玉兰、杨、柳、盘架子、木棉、红千层等和各种竹子,园内游览设施齐全,江风轻拂,景色迷人,游客到这里观光游憩,可以享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和舒畅。

    富豪花园虽小,却是典型的街心公园,1992年罗定县绿化达标纪念碑就设在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有高山榕、黄葛榕、佛竹、大王椰榈等竹木。树荫下,这里每天都坐满了打牌、下棋的人,人们都说这里是退休工人俱乐部。

    罗城街道的主要干道有泷州路、龙园路、兴华路、人民路、工业路、迎宾路、大岗路、沿江路、龙华路等十多条。在森林进城工作中,街道主管部门借鉴国内外城市绿化的成功经验,加强街道景观绿化,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体现地方特色,形成“一街一景,步移景异”的独特景观。

    罗城街道森林的主要树种是榕树(包括高山榕、垂叶榕等)。榕树具有岭南树种的最大特色,它枝叶茂盛、常绿、速生,观赏价值和生态效果好,种植几年就绿叶婆娑,很快起到其荫蔽,吸尘等作用。在以榕树作为基本树种的同时,各条街道也尽可能实行多树种搭配,使树木的花色与时令呈现轮换,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在40米宽以上的街道,实行两旁行人道种榕树,机动车隔离带种灌木和大树,这样,一条街上就有4行树,每行枝叶45米宽,覆盖了百分之五十的街道面积。

    泷州路两边是榕树。中间两条隔离带上种上大王椰榈,它柱子般粗的树干和高高在上的大伞似的叶子,使整条街道显得更加宽阔、大气,凸显亚热带特色;泷州中路邮政局门前至汽车总站路段,用芒果树与大王椰榈搭配,果熟的季节,芒果挂满枝头,引来不少路人注足观看;泷州北路廷锴纪念中学门前路段,种的是凤凰树和木棉树,春天花开,满天红遍,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向上,象征着他们前程红似火;人民南路和工业路是罗城最繁华的地段,街道两旁的黄葛榕、高山榕枝叶蔓披,活像搭起一个几公里长的大天蓬,遮天蔽日,不管阳光有多强烈,人们在街上行走都不需打伞戴帽,哪沁人肺腑的清凉,使人留连忘返;龙园路,榕树与小叶榄仁搭配,大叶配小叶,风格别具;迎宾路,榕树、大王椰榈搭配紫薇。紫薇花期最长,紫色的鲜花像少女一样妩媚,“站”在路旁迎接远方来的朋友。此外,罗城城区的五大公路出口——国道324线罗定至广西出口、324线罗定至云浮出口、省道德珠线罗定至大湾出口、德珠线罗定至信宜出口、罗阳线罗定至阳春出口,也全部按照城区干线街道绿化标准选择树种,向外延伸种植,形成五条绿色长廊。现在郊区的人进城,城里人出城,不再一定要坐汽车,踩单车或者步行进出城区的人逐渐多起来了。

    在龙华西路街道两旁,有罗定海关、法院、公安局、检察院、国税局、地税局等机关单位,这些单位都种植了大批绿化树木,每个单位的庭园都像一个小公园。除有高大挺拔的大王椰榈、苍翠的垂榕、黄葛榕和四季常青的芒果树外,还栽有在不同季节开花的玉兰花树、鸡蛋花树、桂花树、紫薇、紫荆、黄槐、凤凰、红千层和一些草本花卉,人走进去,不但感到绿意盎然,还会产生“春城无处不飞花”之感,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更为动人的是这些单位的树木与泷州路、龙华西路主干街道、市政广场的树木连成了一片,远远望去,叫人分不清到底是森林在城中,还是城在森林里。

    罗城较大的学校有职业技术学院、罗中、廷中、实中、泷州中学等,这些学校的校园绿化各具特色,一处比一处漂亮,大树、灌木、花、草巧妙结合,这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点缀着各色各样的鲜花,色彩斑斓,花香沁人心脾;那边是婀娜多姿的白玉兰,树叶随风发出沙沙的声响,雀鸟吱喳鸣唱。绿草如茵,一片片地挤在一起,与树木紧紧地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交相辉映,构成一种充满生命活力自然景观。

    学校的园林,都对市民开放,资源共享共赏。每天晚饭后,成群结队的人们喜气洋洋地进入校园,就跟游公园一样自由自在。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森林是人们理想的家园。如今罗城,到处都是一幅绿色的油画。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生活环境更美了,难怪人们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彭有

    罗定文塔地处罗城泷江河东曲水环抱之中,与神滩庙妆楼双峰相对,七级浮屠映照河心,成为明清罗定八景之一,曰“东桥塔照”。该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历时三年竣工。清嘉庆五年(1800)曾修塔顶。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培筑塔基。1988年省、县拨款重修,塔刹按明代式样重铸,并加装了防雷设施。修葺后面貌一新,直指蓝夭,端庄华丽,气势雄伟。游人登塔凭眺,历史文化名城全景尽收眼底。

    20122月,罗城镇街道举办“活力罗城、魅力罗城、精彩罗城、幸福罗城”文学创作活动。此后某天,我踏着明代的砖石,再一次登上了文塔。

    文塔,呈八角形,高47米,外观7层,内分13层,顶层竖6根铭刻莲花座铁柱,四周用铁链牵护。各层塔檐用绿色玻璃瓦饰之,微微翘起,状如绽开的花瓣,整座塔就像7朵怒放的鲜花叠成。风儿吹来,悬挂在八角飞檐下的56个小铜钟便会铃铃作响,令文塔声色俱全,美不尽言。三米二八的壁厚,挡住了滚滚的暑热,塔内沁凉幽静。置身其间,任凭是在外叱诧风云的人物,又或是心浮气躁的游客,都会觉得心境舒缓,回归从容,心情变得虔诚而肃穆。

    我在塔内穿壁绕环,沿级而上,如进迷宫。塔身每层分明暗两个部分,明的作通风道,暗的作上落用。每登2层台阶,便转一个方向。我登上外观七层的楼阁,凭栏远眺,方圆数十里景象,一目了然,头上的塔顶,铁柱刺破蓝天。铸有明代建塔铭文的莲花座铁柱,连同九宵盘、宝珠、相轮(塔顶部的装饰)等铸件,总重量逾7吨,为广东古塔塔顶重量之最。刹杆穿过顶层古朴的莲花座铁柱外套,上面铸有建塔铭文,保护完好,极为珍贵。整座文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倚江、临风、远眺。极目之处,我仿佛听到了信宜鸡笼山碧水喷薄咆哮,仿佛感觉到广西十万大山的龙脉朝罗定直奔而来。东有云雾山脉,西南有云开山脉,在它们这些天然屏障的荫护下,2400年前,勤劳勇敢的百越人民就在这片古老的盆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一方文明。

    脚下河水湍急。河水来自无数的深峡与溪谷,它们在大山的深处辗转流出,汇成泷江。

    在文塔的七层俯瞰古泷州大地,目睹泷江河水西来东去,我思绪万千,仿佛看见二千二百二十多年前任嚣为统帅,赵佗为将领的秦军乘着楼船沿南江直攻而入,他们冲破泷喉的奇险,深入百越之地。从此,罗定盆地打破了万年沉寂,翻开了血腥的历史。可以想象,当时瓯、僚等古越族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在“百越之君”的率领下驱舟挥戈,与秦军殊死搏杀的场景,是何等的悲壮与惨烈。虽然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从在罗定发现的二座大型战国墓葬(一座在太平镇南门垌,一座在罗平镇背夫山)及其出土的文物中,透过那些锈迹斑斑静静地躺在罗定博物馆展厅里的青铜箭头,以及那些秦军遗留下来的来自吴越国的铜鉴和铜镰、来自中原地区的铜戈和铜钺、来自楚国的青铜车马器、来自夜郎的铜叉,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当时南江流域曾经有过的金戈铁马,边城悲风。

    一阵江风自塔底涌起,悬挂在八角飞檐下56个小铜钟的铃响划破古塔的沉寂,铃声各有各的清脆,各有各的悦耳,融为一体。我突发奇想,这是不是华夏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合奏?虽然心里还在骂秦始皇为暴君,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贡献。毛泽东评价他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他的“与越杂处”在他死后七百年的南北朝时期终于见到了实惠,让后人真正得到了好处,给南江流域带来了勃勃生机。罗定盆地成为中原、楚地、西江流域与南中国沿海以及中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对接口和商贸集散地。有专家还说,当时的南江水系是我国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对接通道。

    在罗定罗镜鹤咀山发现的岭南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南朝墓葬中,可以证明上面所言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个重33克的金手镯,纯金打造,刻有4组走兽和花纹。这些走兽花纹,在中亚地区常见于狐、飞狮图案之中,而其中的忍冬纹,则常见于中亚粟特地区产品。另外,还有一只高足碗,其烧制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拜占庭高足艺术风格影响,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外国人订制的我国越窑瓷器。不难想象,早在1500多年前,这里已经是一块对外交流密切、人丁兴旺的宝地,以及南江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辉煌。

    铃声悠扬,婉转于塔,回荡空中。我仿佛逆着时光隧道又进入了罗定盆地上一个个兴盛时期。隋唐期间,隋文帝下令对百越僚、俚族人实行减半征税政策,实行新的编户制度和赋税制度,那些罗定盆地上的豪族很快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他们不能再向僚、俚人收取“赕物”。土著族的僚、俚人成了罗定盆地上的主宰,他们交杂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大量使用犁耙牛耕,“粮粒丰储”,人口再次得到增长。汉至晋代,僚俚人踏着铜鼓的节奏,舞步雄健,强悍粗犷,舞春牛、抢花炮、唱山歌、跳禾楼,还有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成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个最为隆重节日中常见的节目,成千上万个“刘三姐”、“刘三哥”相聚于分界歌墟,大摆山歌擂台,歌声响彻罗定盆地,在云雾山脉和云开山脉之间缭绕回荡。

    如今的罗定人还喜欢食螺、蛤、蛇之类的动物,这是典型的古代越族遗存;罗定各地遍布供人顶礼膜拜的雷王庙、开天庙、盘古庙,这也显然是瑶、壮族传统文化留下的烙印。文塔的河对岸,也有供奉海神的天后宫、龙母庙、鲁班庙、北帝庙、神滩庙,那么多与水有关的神庙集中在一起,可见罗定盆地上曾经的土著越族有多么兴旺。越人“水行而山处”,“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既崇拜盘古又崇拜天后,这是典型的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汇的特征,这种双重信仰,也形成了南江文化独特之处。

    然而,可惜啊!我站在塔的外七层大叹可惜。罗定盆地上有这么好的一个土著民族,却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了消亡。唐玄宗时代,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唐王朝派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下来的僚人都不敢称僚了,改称僮族(今壮族)。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使罗定盆地上的土著俚僚族人加速消亡。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盆地上的居民已变为以瑶、僮族为主体。

    如果说僮族还保留着原罗定土著越人遗风的话,那么到了明代那场灭绝种族的大屠杀,就几乎让罗定土著越人彻底地被消灭或消失了。明万历四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兵分十路,征剿反抗朝廷的罗定瑶、僮族人民,历时一年,血洗五百六十四个瑶僮村寨,杀害四万多人,不管大小老嫩孕妇,通杀。瑶僮人西迁大逃亡,避居深山。这一次的赶尽杀绝,不只是罗定盆地上土著越族僚俚人彻底消亡了,瑶、僮两族也彻底在罗定盆地上消失了。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屠杀后的罗定盆地被蹂躏得一片萧条,村寨凋零。泷州也好,建水也罢,罗定盆地的种族,全部变为一色的汉人。

我站在塔的外七层,远眺历史,为消亡了的罗定土著越族祈祷,超脱其亡灵。我诅咒唐、明等封建王朝灭绝人性的残暴。可怜那些土著越族,自己千万年世代赖以生存的故土,活生生的被人强占豪夺,他们为捍卫故土,最后全族葬身于封建王朝的刀下。我也为祖宗侵占了他们的故土而愧疚。我是彭姓,先祖从远方迁居罗定四百多年了,如今先祖后裔遍布罗定、信宜、广西等地。太平埒口彭华公祠堂(书楼)每逢春分、清明,烛光摇曳,香火袅绕,鞭炮轰鸣。我曾遐想,那些在天宇间游荡的土著越族的亡灵,每当闻到故土的香火,一定是揪心的痛,因为故土上的人们,全都不是他们自己的后人啊!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血泪史。如今,距明万历五年(1577年)已有431年,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的文塔也要迎来它四百周年华诞。值得欣慰的是,放眼今天的罗定盆地,泷江两岸,早已是莺歌燕舞,百般娇媚,经济繁荣,鲜花遍地。我想,这足可以告慰那些土著越人,还有哪些瑶、僮族人的亡灵了吧?他们辽阔的故土,如今已经变成了人间天堂。如今活跃在他们故土的所有的人们,也没有忘记他们创造历史的功勋,没有忘记他们为这块热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所创造的南江文化正在被重新发掘、梳理和整合,与珠江水系的文化一起并驾齐驱。近年来,“南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单是他们创造的“跳禾楼”再现于世,舞春牛、抢花炮、唱山歌和字眼歌、八音锣鼓与扮饰巡游,唐代十番与打马舞,明代擂石鼓、吹石角等也被改造成充满民俗风情的歌舞。他们在南江流域留下来的众多历史、遗迹,如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等,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古来土著越族的亡灵们,还有瑶、僮族的亡灵们,你们安息吧!放开胸怀,云游四方去吧!

 

 

 

 

走马罗城观变化

黄活汉

    儿时关于罗城的印象,来自古代诗人何仁镜诗中的“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 的绝佳吟唱,来自我那时候的每一页记忆。儿时的我喜欢读书,喜欢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泷江河里去游泳,翻飞的水花里传开了我们欢乐的笑声,也喜欢在午后的绿荫下,拿一支长钓竿,出神地望着平静的河面守候着鱼儿上钩。古诗中的、回忆中的罗城,如一帧帧旧照片,留在脑海中,时觉模糊,时觉清晰。

    而印象中的工厂,是高中时代学过夏衍写的《包身工》,那篇报告文学,象一面镜子把那些被称为“包身工”的工人们的悲惨生活映照得入木三分,由此而导致的是我对工厂产生的深深的恐惧。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句话:“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我参加工作后,曾驻足观察过罗城那些散布于大街小巷中的私人小作坊、小工厂:一律的耀眼的光管,密杂的机床、流水线式的工序、凌乱的半成品、工人们忙碌而麻木的眼神……现实再一次给我深深的烙印,那种挥洒不去的成见在我心中越埋越深,越来越沉重。

    好几年前友人就告诉我,罗城的工厂跟过去大不同了,她正在与时俱进。最近,一个火热的初夏,没有一丝风的正午,我和朋友走进 “香港互益织造厂”,来一个眼见为实,来一个管中窥豹,看看罗城的变化与发展是否如友人所介绍的那样,让人欣喜,欣慰。

    穿过热闹繁华的市区大道,再左转右拐,终于来到了厂区门口,扑入眼帘的是金漆的几个大字“香港互益织造厂”。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主管,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蔼,亲切。

    从厂门口到生产车间,百米之间,绿树将厂房掩映着,树是一种高大的阔叶树,四季常绿,用来绿化、美化环境是绝佳品种。走在绿荫下,这炎炎的初夏一下子就被挡在了厂外,凉意阵阵沁人心脾。

    在生产车间,更是让我感觉到惬意,偌大的车间,灯光明亮,机器排列得整齐划一,没有曾经见过的机器轰鸣、粉尘满布,没有印象中手忙脚乱的工人,更没有麻木呆滞的眼神,人们专心致志,目光闪亮。我数了一数,130多台机器,疏疏落落的十来个工人,他们在这些机器前穿梭着,偶尔停下来,对机器仔细瞄瞄,发现一切正常,然后离开往前再看。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没有特别的感觉,碰面点了点头,就算是打了招呼。

    我好奇地盯着这些大家伙问那位主管,这些庞然大物是从哪里来的。他仿佛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自豪地向我介绍:“它们是从德国原装进口的,每台价值人民币38万元。一台机器日均生产量是过去老式机车的22倍多,一个普通工人,可以同时照看这样的机器8台。”

    我算了一算,8台机器1个工人,1台新机是旧式机产量的22倍,这中间是多大的劳动力节省和多大的生产价值啊。一下子,在我们罗定,在我的脑子里,现代的工厂和我印象中的工厂,便形成了两个迥异的概念。我曾经有过的对工厂的印象和恐惧,立刻烟消云散了。我是个教育工作者,从学校出来,又走进学校去,痴迷从教。我真惭愧,这么多年来,竟未能腾出时间来到身边的工厂走一走,看一看。眼前这座现代化工厂,就跟我们的家居那么整洁、安静,工人早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工厂可以以最小的人力创造最大的生产价值、最大的生产利润。

    我转了一会又问,“这样的现代化设备,工人需要承担什么角色?”

    “简单得很,工人们只要懂得为它们设定程式,懂得简单的电脑原理,就可以进行操作了。电脑出错的时候很少,所以他们每天上班都相对轻松。”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工厂在变。”主管又轻描淡写地加了句。我的心里荡起了层层涟漪:工业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工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型,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拥有现代知识,拥有高素质的职工,企业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

    眼前的机器在不停地转动着,像演奏着一首声音很低的和谐悦耳的乐曲,布料随着乐曲有节奏地从机器里滑出,只要再进行加工合成,便可成为整齐地排列在工厂货架上的商品,从厂房里走向商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这个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我这个“四体不勤”的人,算是头一次领略了现代化工厂的“本色”。

    这里的每一道工序,都由机器完成。听着眼前悦耳的机器声,听着这美妙动人的乐章,我的脑海里一次次闪现出白乐天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看看车间,看看车间里亮堂柔和的灯光,竟然又觉得这诗句仿佛是从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跳出来的。

    早在10年前,这里就办染厂了。如今,原来的染厂早已搬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如果还是只顾效益不顾生态,那是迟早要淘汰的。今天的互益织造厂,敢于把厂房开在城区中心,正好说明罗城街道对自己的企业非常自信,他们要的是科技兴业,要的是环保兴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街道的领导坦言而自豪地对我们说:“对,我们的口号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今天的罗城,走的是一条环保生态之路。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注重走可持续发展之道。

    工厂变了。当今罗城的工厂,的的确确大大地改变了,它们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工厂了!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罗城宏伟的现代化建设大业中,互益染厂堪称只是一个“细节”。但是,我相信,即使是一个从未到过罗城的人,只要来到这个小工厂看看,都可以窥探到整个罗城工业的旧貌变新颜。

从互益织造厂出来,汽车还载着我们来到了罗城第一自来水厂。在这个花园式的单位里,我们更进一步感受到罗城现代企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之道。几乎是零污染的自来水,从这里流入全城的千家万户。辉煌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而明天的罗城,必将更加辉煌!更加动人!

 

 

 

 

幸福的花儿在这里绽放

陈水云

    每逢周末,晚饭过后,我都会与爱人、女儿一起到家附近的“罗定南江文化主题公园”散步。到了公园,女儿总会穿上她心爱的溜冰鞋在小广场上如一只快乐的小鸟一般飞来飞去,嘴里还时不时发出铃铛般的笑声。我和爱人则喜欢手挽手地漫步在用红砖铺成的绿道上,享受着泷江水面吹来的温柔晚风,感受着这里的快乐、舒适、和谐的气氛,这种感觉,好像让我们回到了读大学时那种谈恋爱的幸福感觉。每当这时,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感激之情,真的感谢罗定,让我们的爱情有了归宿,有了结果。

    记得2001年,正在读大四,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在努力找工作,除了几个考研的以外,我和男友(现在的爱人)也不例外,也希望能找到一份好的稳定的工作。以前找工作可不像现在这么自由,当时地方保护政策都很严格,我家乡的县城中学希望我回去任教,却不接收异地的男友;同样,男友家乡的县城中学,也只招收他们县城的毕业生。我和男友尽管在同一省份,可我们俩的家乡县城却相隔很远。我和男友都很纠结:到底应该在哪儿工作?我和男友在大学谈了几年的恋爱,毕业后当然希望能在一起工作。看着别人一个个都成功签约,我们都很着急,如果各自回家乡任教,就意味着我们两个要分开,以后能不能在一起,当是个未知数。正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罗定教育局来到了我们师范大学招收一批毕业生到罗定三所重点中学任教,当时,我们想,我们两个可以同时被录用吗?于是我们一齐去碰碰运气。结果,还真的很幸运,面试结束后教育局真的希望我们俩一起签约。我们感觉到非常欣慰,但想到我们两个都即将远离家乡父母,千里迢迢到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打拼,心里还是有万分的不舍与无奈。到了罗定,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辛苦,加上希望有自己的亲人在身边,虽然想过退缩,可是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不,经过几年努力打拼,上帝把最好的礼物送到了我们的身边——不但让我们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还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公主,在泷江河畔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巢。现在每逢节假日,我们一家三口都会驾着自己的爱车出游,或者探望家人、朋友。

    人们常质疑:幸福是什么?幸福对于我来说就是拥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小家,一家人开心健康地在一起生活。

    这天又是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又来到了南江文化主题公园。正漫步间,突然听见女儿叫:“妈妈,这块石碑上刻的图案是什么意思呀!”我用女儿能听懂的话,跟女儿说了许多许多。女儿问的正是这个公园的一大特色——石雕、浮雕、石刻。公园坐落在城区泷州北路,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追求精神享受的最佳场所,也是罗定第一个融艺术与历史、雕刻与园林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作为罗定南江文化和蔡廷锴将军故里的重要载体,园内建有休闲广场、名人题词、景观石、广府门、花架长廊和包括罗定青铜文化、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优特产、“走三行”以及蔡廷锴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等内容的21个大小雕塑。整个主题公园依托泷江的自然生态环境,采用“绿色、生态、低碳”的城市设计理念,按照景观与园林、观赏与教育、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把泷江景色、绿道、园林、雕塑等各种造景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以石雕、浮雕、石刻等形式再现罗定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现了罗定浓厚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南江文化特色,寓知识与休闲娱乐于一体。在这里,人们利用休闲的时候更好地了解罗定过去的历史文化,懂得今天幸福、宁静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地珍惜今天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在这个休闲公园的广场上,每天晚饭后都聚满了人群,许多大妈大姐和大叔大伯们扭动舞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跳的起劲,仿佛把一天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繁杂琐碎事忘得一干二净。小孩子们穿着自己心爱的溜冰鞋或踏着自己酷炫的滑板车,像一只只自由欢快的小鸟在美丽的花丛中飞来飞去,从他们灿烂的笑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经过一整天的学习,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放松。花架长廊上,有的人摆起棋盘斗智斗勇相互“搏杀”,难分难解。而更多的人是在公园里的绿道上散步,他们当中有的是年轻的恋人,有的是白发夫妻,有的是三五成群、志同道合、边走边聊的朋友。在石雕、浮雕、石刻的周围有许多历史文化爱好者,有的在细细品尝着上面所记载的历史文化,有的在拿手机或者相机对着这些石刻、浮雕拍照。更难得的是常有三三两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他们围着石雕、浮雕、石刻在讨论,似乎在考证石雕、浮雕、石刻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其丰富的内涵。往护栏边外的泷江望去,还有不少的垂钓者静静地在等待着鱼儿上钩……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十分感慨:当初政府为市民休闲娱乐修建主题文化公园的决策是正确的。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建筑工地的剩余垃圾在这里堆积成山,乌烟瘴气,臭气熏天,在这里经过的行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的加快脚步,不想多逗留半刻。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一大景观,人们每天茶余饭后都喜欢到这里走一走,感受这里热闹和谐的氛围。这里可以让人们释放工作、学习的压力,可以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可以让夫妻情侣们重拾浪漫的回忆,可以让同事、朋友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泷州之珠,魅力都会

——新世纪罗城赞歌

叶紫

泷江之水,川流不息

古老城市,日新月异

哦!罗城

美丽的故乡,崛起的家园

您宛如千帆竞发的领航者

引领泷州大地,给力百舸争渡

谱写新诗篇,奏响新乐章 

你仿佛巧夺天工的城市美容师

雕琢龙城蓝图,构思美好明天

演绎新传奇,绘就新经典

 

巍峨文塔下的粼粼江影

映射你展翅腾飞的发展轨迹

雄伟学宫前的缕缕霞光

见证了你阔步前进的变化脚印

古老城墙脚的厚厚青砖

镌刻了您乘风破浪的改革锐气

菁莪书院旁的琅琅书声

记录了您永不停顿的壮志身影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

罗城——泷州之珠

你以绚丽多姿的迷人魅力

你以轻姿曼舞的四射活力

向人们展示您的精彩纷呈    

展示您的崭新面貌

从龙岗花苑的舒适典雅到南江帝景的时尚前卫

从御景豪庭的清幽别致到凯旋广场的尊荣气派

处处凸显城市建设的大气魄和大手笔

从如火如荼的广场文化到多姿多彩的祠堂活动

从古色古香的楼脚民居到活灵活现的东壁狮舞

处处可以发现你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穿衣戴帽”到“五化”工程

从宜居社区到和谐罗城

处处描绘出你翻天覆地的变化

 

热闹繁华的街市,拔地而起的高楼

熙攘接踵的人流,纵横交错的公路

都是你日新月异的盛装

发展的脉搏  改革的强音

岁月的流逝  时光的飞纵

使你俞加焕发青春,喷涌活力

 

啊!泷州之珠  魅力都会

古老的罗城

美丽的家园

如今,跨越赶超的钟声已在回荡

建设幸福罗定的号角已经吹响

新的征途呈现在你的脚下

新的使命奔腾在你的胸中

这一切,一切

都需要您在新世纪的大潮中,再次领航

让我们再次期待——您的凯歌高奏

让我们再次瞩目——您的流光溢彩

 

 

 

献给罗城的歌

邓海潮

当雨儿不断落下

大地永远不会干涸

只要我还有记忆

罗城永远不会遗忘

 

您是广东首批历史文化圣地

地域广阔,人民众志成城

您是千年历史沉淀

中原文明与百越文明在这里汇合

 

您区位优势明显

沟通大西南,连接珠三角

 

工业驾驭着经济主轮

纺织服装是您的特色产业

您就像一位多姿的姑娘

穿上一套崭新的衣裳

 

罗城的古城墙

千疮百孔

虽是残垣断壁

却满载历史铭刻的时光

千年万年

永存世人心中

 

花儿落在文塔

装点八角之秀美

47米之身高

给人别样的文味风味

 

三进合院式镬耳建筑

格外雄伟

既有历史又有特色

那是菁莪书院啊

罗城书院,贵在菁莪

 

来到了罗城北关里

学宫(孔庙)大成殿内

挂有清雍正嘉庆皇帝题匾

宫里绿树掩映,芳草如茵

每年春秋三祭

在这座粤西仅存的清代建筑群里

弥漫着多少罗定的芳香罗定的骄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祭祀北方用牛羊这里用鸡

待客这里还有“无鸡不成宴”之说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千家万户,月饼飘香

万花丛中一点红

别具风格接嫦娥

 

元霄节又名灯节

俗兴上灯

如家中添一男丁

来年正月初二上灯

花灯挂于村中社坛大树上

十六日落灯,亲戚邻里祝贺

抢到春灯好运来

 

民情风俗装满城

民俗文化余香飘

始于罗城谭御史祠的

祠堂文化活动

蔚成罗定特色

缀成文化生活亮点

 

民间舞狮

长盛不衰

歌台舞台

乐声嘹亮

 

这里拒绝污秽

留下清新,留下善美

这里排除噪音

和谐建设,生活安定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

迈出校门走向社会

扬起理想的风帆

奔向成功的彼岸

在离开罗城的前一天

他(她)们都会静静地躺在你的怀抱

尽情地享受这里浓浓的人文气息

闻着书香

听着鸟叫

祝福明天倾诉衷情

 

罗城啊罗城

作为一个罗定职院的学子

我悄悄地拿起笔来了

悄悄地写下我的爱意

我爱您的美貌倾国

我爱您的魅力四射

我爱您的精彩不断

我爱您的幸福满载

 

 

 

 

莫庆华

赞罗城街道领导

 

罗城崛起耀神州,德厚功高孺子牛。

大智筹谋开伟业,深情奉献展弘猷。

春潮滚滚财源广,泷水滔滔众志稠。

引资招商大发展,大街小巷耸高楼。

 

 

 

供奉孔子德贤师,历史承传亚圣祠。

政府重修千载念,民众拜祭万年思。

儒家巨著光青史,论语华章奠国基。

地有圣物地无价,大成殿里仰丰碑。

 

咏文塔

 

三元宝塔镇桥东,玉立亭亭插太空。

花叠七层挥铁笔,莲开八角掛铜钟。

塔影江波浮日月,鱼翔龙宫观彩虹。

都说苏杭景色美,泷州也有众不同。

注:此诗曾发表于2013年《泷江文艺》第3

 

烈士陵园

 

丰碑永驻颂英雄,卫国保家建奇功。

入死出生扶社稷,冲锋陷阵震苍穹。

一腔热血铸忠魂,百战沙场成彩虹。

烈士精神永不朽,贯天浩气唱春风。

 

罗城风光

 

根深叶茂绿满城,朵朵木棉吐温馨。

南岭梅开花带笑,东桥塔照影浮形。

琼楼栋栋天庭耸,坦道条条街市兴。

车水马龙人似,市场商铺旺经营。

 

 

 

 

刘兴靖

      遨游史学典籍,最吸引我的便是那跃然纸上的清官形象。提到清官,人们脑海浮现出的大概就是黑面长髯,额有月牙,刚正威严的包拯包青天。倘若溯源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位包龙图似乎难以勾勒出独具中华特色的清官廉吏形象。因为,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独特民族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民、务实、清廉”的清官廉吏。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清正廉明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为此,特摘选三位清官廉吏的故事以作敬谈。

      反对迷信、改善民生、诚信于民的邺令西门豹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官至邺令。当时邺城贪官恶霸利用"河伯娶妻"搜刮民众、强求豪夺,致使民不聊生、百业凋敝,初到邺城的西门豹用非凡智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法,严惩地方恶霸势力,并以法治为本,颁布律令,禁止巫风,反对封建迷信,从此,民心凝聚、百业复兴。

      有一次误信谗言的魏文侯亲临邺县视察并检阅战备,当看到西门豹一声令下,邺县百姓披盔带甲,手执兵器,装着粮草迅速集合到城楼下,顿时龙颜大悦,彻底消除了对西门豹的怀疑。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逝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现在西门豹祠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格守法、刚正不阿、百折不挠的侍御史徐有功

      徐有功,洛州偃师人,入仕正值武周时期,他严格守法、刚正不阿、百折不挠,是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清官。

      徐有功善用传统的仁义道德去教育启迪案犯悔悟自新,在蒲州任职三年,没有一次在审判案犯时用了杖罚,"徐无杖"美称由此得来。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他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未查出其贪赃或徇私枉法的事实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赦免,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随波逐流,不明哲保身,一心执法守正,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勤政务实、不畏强权、开拓创新的京兆尹赵广汉

    赵广汉,西汉涿郡蠡吾县人,《汉书》赞其为处理政务的天才。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员百姓无不交口称赞。由于赵广汉不畏强权、得罪皇亲国戚,终遭腰斩处死,为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增添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当赵广汉被处死的消息传开后,数以万计的长安官员和百姓自发聚集到皇宫前送别赵广汉,赵广汉深受百姓拥护爱戴亦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赵广汉是我国举报箱的最早发明人。当时,颖川土豪劣绅作恶称霸,百姓敢怒不敢言。太守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有了这些举报箱,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告密。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打击犯罪,严惩奸党,稳定社会,终得青史传名,百世流芳。

      时代更迭、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剧变无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传统和传承,然而西门豹、徐有功、赵广汉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伟大精神和事迹,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心灵的每个角落。

      采撷历史精华,汲取前人智慧是我们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一生的信心源泉!

 

 

 

有益有趣的旧事

——读关哲的《罗城旧事》

黄金河

  罗定市退休老干部关哲,做了一件挺有意义的好事,他将几十年来收集到的有关罗定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史料,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写成40多篇颇具特色的文章,结集出版,让大家可以在余暇的时候,领略和欣赏,品味罗定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人们从字里行间,看到罗城的昨天,从而抚今追昔,新旧对比,感受罗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倾听罗城改革开放前进的脚步声。我认为,这是作者献给罗定人民的最好礼物。

  在许多地方,都有一些退休干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写诗填词,挥笔作文……做一些有意义的,又是自己能干愿意干的事情,关哲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他钟情于罗定的历史文化,坚持不懈地写,一日写一点,日积月累,聚沙成堆,集腋成裘,硬是写出了这么一大本来。这些颇有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文章,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这是他几十年的学习和探索的结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不一般的经历,最高明的作家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就算写出来了,也不会有这种韵味和真实。

  《罗城旧事》突出两个字:旧事。这些旧事大都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集子是作者大半生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时代的宿影和记忆。

  多年来,关哲坚持笔耕不辍,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广大读者对他并不陌生。他做过老师,当过公安局的干部等,经历不算复杂,但他的工作涉及面广,与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甚至三教九流都有所接触。从工作经历、工作作风、为人性格来看,与其说他是一个退休干部,倒不如说他是一个退休学者更贴切些。他严谨的写作态度,是一些文艺工作者所缺乏的。也许有些人觉得他的文章缺少浪漫的抒情描写,文学色彩不浓,然而在谋篇布局,叙述严谨,旁征博引,富于知识等方面,却是处处可以见到他的长处,或者说他特有的文风。我觉得这些历史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文章,可读性更强,也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

  《罗城旧事》的“旧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经作者的点醒或提起,不少人会觉得有许多事情恍如昨天,看得见,摸得着,在心中引起共鸣。这里面有庙宇文化,有风味小吃,有消失了的木屐,有龙舟竞渡……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读起来就如走进罗定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对许多人来说,到一个地方,除了看这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古迹,还希望从文字上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和生活有一些全面的了解。关哲的《罗城旧事》就起到了这种妙不可言的作用。例如:罗定最早居住的是什么族人?罗定最早的庙宇在什么地方?罗定的庙宇文化怎么样?这些事情,知道的人并不多。要真正了解,要回答得准确无误,都得花很大的功夫去考究。在写《罗定的庙宇及庙宇文化》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跑遍了罗定的山山水水,实地调查考察,进图书室,走博物馆,在数以千计的资料中,沙中淘金,始成美文。这样的文章有根有据有证,无懈可击。专家学者也特别钟情这类文章。

  在《罗城的风味小吃》一文中,作者娓娓道来:过去用15分就能买到一碗云吞面(其中湿面条1两,云吞10只)5分即是旧币的5000元,1角就是10000元。那时的罗定濑粉只收2角钱,但配料相当丰富,煮熟的猪肝1片,瘦肉1片,炸猪肠1块,再加上1小碟甜芝麻酱做佐料,这样的濑粉驰名远近,许多食客吃过返寻味。这样的文章,若不是亲身经历过能写得出来吗?如今进入21世纪了,有的地方,一碗料好、有特色的云吞面已经涨价到20元左右了,从一碗云吞就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经济发展。

  再如改革开放以前,罗定人多穿木屐。木屐多用森木做成,轻,耐磨,易干水,通风透气,还可防止香港脚(脚癣)。常穿木屐的人比不穿木屐的人,在过独木桥时要稳重大胆得多。县区乡三级干部大会,穿木屐参会的人最多,散会时得得的木屐声震动整条街,加上嘈杂的人声,那响声就像古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又像钱塘江口的潮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奇观?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回想起来还韵味无穷,至于年轻人呢,不是从文字上读到,简直难以想象。幸好作者把木屐的前世今生记录下来了,要不,再过若干年代,人们连木屐是什么东西都说不出来了。

  可见,《罗城旧事》最大的亮点,就是记录和描述了许多罗城即将或已经消失了的旧事,而这些旧事,正是人们了解、读懂罗定和罗定人的“金钥匙”。

  关哲的作品,取材都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都是他耳闻目睹的人和事。他是一位“百姓作者”,对老百姓的生活了如指掌,对家乡的风俗习惯烂熟于心。他的作品为昔日的罗城“画像”,为罗城人留下记忆,因此不但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还成为罗城的历史名片。

  关哲不是作家。从这本文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字功力颇好,用词造句精炼明了,文集中的一系列文章都很自然,都有可读性和鉴赏性,具有很好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一个退休干部,钟情写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的可观。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但需要经济兴旺,物质丰富,更需要精神文明,文化繁荣。

  我,一个远在南海边的作者,给《罗城旧事》的出版加油鼓劲,这是一件小事情,却也足以反映出我们作者与作者之间是心灵相通的。希望有更多像关哲这样业余作者出现,并祝贺关哲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珠海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

 

 

 

 

泷江风云(连载)

54

    日寇占领上海、南京之后,即加紧了对华中、华南的进攻。1938年下半年起,武汉、广州已危在旦夕。

    国民党军队为保卫武汉而集中了90个师。

    华南守军余汉谋第十二集团军13个师11万人,为保卫武汉而调动了4个师,实际上广东兵力只8个师和两个旅,而两个主力师却部署在广九线上,重点布防的广州却无主力。

    怪得人们都说余汉无谋。

    问题正在于此。

    这样,问题就大了。

    可不是?而国民党当局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广州靠近香港,涉及到英国利益,日军不敢来犯,因而没有作认真的防守准备。

    这一条最惨了,真是余汉无谋呵!

    何止呀?广州各大报纸都大肆宣传,以大字标题登载“我方百般都有准备,敌人决不敢登陆”,军政当局以为这样可以安定人心,殊不知这样正是麻痹轻敌、瓦解斗志、陷百姓于不备之中,这正是致使临事抵抗无力、逃难无路的主要根源。

    唉呀!这样就更惨了呵!

    所以我说这个余汉谋该杀头,不军法处置则不足以平民愤!

    我说他余汉谋以什么可以向国民谢罪呀!

    殊不知日军派遣第一〇四、十八、五师团,第四飞行团和海军陆战队,包括舰艇、木船500艘,飞机100多架,组成南支派遣军,在二十一军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指挥下,于107集合于澎湖,9日启航,11日黄昏到达惠阳县的大亚湾口,未受任何抵抗,12日凌晨在海、空军配合下强行在澳头登陆,从登陆到占领广州还不到10天时间,日军只投入了7万兵力。

    为什么会这样神速?

    都说余汉无谋。国民党军队仅以一个营在澳头附近布防,在海、空军轰炸下大部分牺牲,其它军队或一触即溃、或闻风而逃。民众自卫队虽英勇再抗敌,但力量太弱,牺牲很大。不到3天,淡水、惠阳全线崩溃。

    岂有此理!

    国民党军虽在福田、正果地区进行狙击、使敌受创。但日军主力转向东北,迂回对广州进行大包围。不久便突破增江防线,于1018占领增城。

    呵!广州危矣!

    余汉谋所部在此线虽有5万兵力,但多数不战而逃,溃不成军,混在百姓中逃命。

    都是由于无防战准备所造成的呵!

    日军登陆以来,100多架飞机沿线至广州及佛山等周围城市每天轮番轰炸,甚至在200米以下低空向逃难民众扫射,死伤不计其数。

    当局还不布置民众疏散?

    哪还有可能?简直乱成一团。国民党当局于1013已决定弃城逃跑、退到粤北。各机关团体学校及各界民众只好各自撤退和各自往粤北、粤西沿北江、西江线逃亡。

    国民党当局真是可恶之极!

    可不?自1012起,广州全城已经大乱,日机每天轰炸,商店和楼房连片倒塌,烧成一片火海,白天黑夜都笼罩在一片浓浓的黑烟之中。这时候,汉奸、土匪、流氓乘机出没,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所不至。

    这样,真正与城共存亡的只有广大的无辜百姓啰!

    正是这样。广州守军弃城而逃。1021下午,日军队以3000机械化部队,便毫无抵抗地占领了广州城,华南重镇、祖国的南大门就这样先于武汉落入敌手。

    悲哀!至此当为广州死难百姓一哭耳!

    悲哀!也只有一哭耳!

    既如此,困居罗定的蔡廷锴知道么?

    知道!但是太迟了。

    为什么?

    因为澳头失守以后,省方才来电请他赴广州共商大计云云。

    余汉谋根本就不以为敌人这么快会进攻广州!

    就是这样。故敌人大亚湾登陆以后才请蔡廷锴共商大计,殊知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蔡廷锴去了没有?

    去了。1016晚从南江口乘当局派来的小火轮出发。17日抵后沥,已见敌人的机群轰炸佛山,东方的炸弹声响个不停。18日晨抵碧江,已见成千成万男女扶老携幼,在暗红的朝阳之下沿江岸西逃,哭喊之声十分凄厉,情形惨于送葬之群。

    悲哉惨哉!怎能不为此饮泣?

    那天,碧江区署人员及逃难百姓都说,增城已失守,广州已大乱。敌机成天轰炸广州,炮声机声响成一片。

    蔡廷锴还是英勇前行?

    对!广州情况不明,没理由中途折返,只有继续前进。18日上午9时抵达陈村,只见省城逃出的溃兵沿江岸向西逃窜,且同难民争道,一群一群的敌机向民众轰炸扫射。

    枪弹无眼、炸弹无情,蔡廷锴能躲过?

正是这样。当蔡廷锴停船上岸指挥蔗林中的百姓躲藏时,一颗机枪子弹从右胁穿过,好在只伤皮肉没伤脏腑,只是流血不止、疼痛难忍。

    中途无医,咋办呀?

    好在溃军中有一名军医,便命他来敷药止血,并移至较安全的地方暂时休息。

    去年车祸是1019,今年中弹是1018,刚好事隔一年。

    可见蔡军长正处多难之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别那么之乎者也了。

    那么,前进还是后撤?

    情势险恶如此。那天黄昏,太阳也似染上鲜血,被屠杀的同胞又何止千万?广州城上空成了一片黑幕。当从溃军中确知余汉谋已逃往清远,省长吴铁城已逃往粤北,广州市长曾养甫逃往西江方向,觉得再去广州已无意义,这时才决定折返肇庆疗伤并候前方消息。

    噢,事已至此,也只有先返肇庆了。

    19日早晨返抵肇庆,为避免空袭,只在南岸新兴江口借砖窑的一间小房暂住,但因附近停着一只江防处的小兵轮,敌机每日来袭,遂迁往风湾居住。

    呵!肇庆新兴一带已无宁日。

    因为军队随政府北撤,西江防守空虚。蔡廷锴谋保桑梓,电请广西派了一个支队(约一个团)来肇庆增援,人心始为略定。

    西江两岸难民多于北江,计有五百万以上,当局就这样不派一兵一卒了?

    省当局只顾自己,哪管百姓死活?

    呵!世事就是这样了。平时多好友,救难无一人。大难临头了,便只知电请蔡廷锴共商大计,哪还会管你西江是否安全。

    11月初,倒又想到蔡廷锴了,推举他为广东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常委指挥西江南路团部,这等于孙悟空的弼马温。自卫团不过地方上民众组织,既无装备,又无训练,根本谈不上战斗力,不过疴屁壮胆而已。

    蔡廷锴会理睬这种虚设的机构么?

    怎么能够不理呢?还生怕当局说他嫌官小,他带伤走马上任了。

    呵!真是英雄之见不同。

    哼!他设部新兴后还立刻视察了江门、阳江等地的防务,走了一个多月。12月初回到新兴后,该机构就自动解散了。

    岂有此理!

    那不是明明闹着玩么?

    所以要当大官,有时不得不装糊涂啰!

    所以有时还得学刘备当初学种菜那样,免得曹操怀疑他有大志。所以当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余者不堪共酒杯耳”的时候,刘备被吓得连筷子都掉到了台下,好在当时雷声大作,刘备便以受惊于雷而轻轻掩了过去,事后倒出了一身冷汗。

    防务机构不解自散后,蔡廷锴有何打算没有?

    他回罗镜老家打鸟去了。

    好!此时不打鸟更待何时?

    故此,到1939年元旦之后,老蒋亲自电请他了,时在重庆陪都。

    去了么?

    去了。

    为什么去?

    此时此际,若不去,老蒋就会说他已无救国之心。老蒋是抗战总司令呀!

    后来怎样?

    封了个桂林第十六集团军副司令,夏威是总司令。

    再后来呢?

                                          (未完待续)

 

 

 

 

市文联在泷江翡翠城举办名家书画展

    41,罗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罗定市浩瀚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泷江翡翠城别墅区举办名家书画展。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主要负责人与泷江翡翠城相关负责人一同参加了书画展揭幕仪式,并为书画展揭幕。

    这次书画展,是我市“幸福泷州梦”2015“书香罗定”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共展出我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60幅。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凝聚了市内多名书画艺术家的汗水和心血,表达了书画家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罗定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近百名书画、摄影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群众到来参加了书画展的开幕仪式。

据悉,书画展后,展厅将建成罗定市文艺家之家。

 

 

 

 

走进历史文化街区——罗定市文艺家到罗镜镇采风创作

     522,罗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 “幸福泷州梦”2015“书香罗定”文化周活动之“文艺家走进历史文化街区采风创作活动”。

    参加活动的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炳权,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市文联全体人员,市七个文艺家协会部分会员共计40多人。他们在罗镜先后参观了蔡廷锴故居、东南一景、区寿年故居、叶少泉故居,详细了解了蔡廷锴将军和罗定籍官兵参加抗战的英勇事迹。

本次活动目的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3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激励我市文艺工作者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创作一批歌颂罗定、赞美罗定、展示罗定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我市推进“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云浮市美术家协会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523,云浮市美术家协会在云浮市国税局会议室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云浮市政协副主席阙妙丽,云浮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有源,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丽娜以及来自全市近百名美术工作者代表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云浮市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云浮市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36人。叶仲桥为主席,关标伟为执行主席。

我市康强、黎万和当选副主席,李国开、陈许生当选为副秘书长,蓝炳文、吴轻舟、黄永聪当选为理事。会员有张传书、张紫炬、谢明芳、黄日华、刘玲芝、陈崇通、杨富兴、陈穗军、陈玉梅、王睿、曹天德、邓宇钦、蔡雨静、陈华、李学权。

 

 

 

“书香文化进社区” 文化惠民到家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书香社会”建设,530,罗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市内部分书画名家走进泷江翡翠城开展“书香文化进社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畅享“文化惠民”的成果。

      活动现场文化气氛浓厚,市书协、美协的名家高手们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挥毫泼墨,向社区群众免费赠送书画作品。

      据了解,“书香文化进社区”活动是我市2015年“书香罗定”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社区群众的家门口,让群众在感受书画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畅享“文化惠民” 的成果。

 

 

 

 

市文联举办《泷江文艺》杂志出版100期座谈会

     2015616,罗定市文联在罗定市附城街道文化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泷江文艺》出版100期座谈会。《泷江文艺》是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份综合性文艺季刊,创办于1990年,迄今已经走过25个春秋,今年第4期将满100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杨振东、《泷江文艺》创办人、原市文联主席谭晋兴、全国劳动模范、农民作家李勇坚、市文联全体干部以及《泷江文艺》忠实作者、读者近60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会上,几代办刊人回顾了25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与坎坷历程,与全体与会人员分享这25年来的激情和喜悦。《泷江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两为方针,一直秉承“罗定写,写罗定”的办刊宗旨,致力于服务罗定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培养了如李勇坚等一批本土作家,共刊登约800多位作者的各类文艺作品近4000篇(件),很多当年的青少年作者,现今大多已成为我市各条战线上的精英骨干。《泷江文艺》特约编辑陈培权作了组稿要求说明和如何提高稿件质量的辅导。

作者、读者们纷纷为如何办好《泷江文艺》积极建言献策。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要求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精神办好《泷江文艺》,团结、凝聚、培养和发现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在文艺体裁、风格、插图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加强本土化文学创作和题材挖掘上下功夫,借力名家及文化活动,提升刊物影响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杂志。

 

 

 

“爱罗定、爱家乡”文艺创作比赛征稿启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文艺服务人民的时代乐章,推动罗定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罗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新局现决定举办“爱罗定、爱家乡”文艺创作比赛活动,请广大文艺爱好者积极参赛、投稿。

 

一、征文比赛

 

    以歌颂罗定、赞美罗定、展示罗定为主题,以罗定的人、物、事、史等为题材,内容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文字优美,文章体裁以散文、小说、诗词为主。散文、小说字数在3000字以内,诗歌在100行以内。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3名,每名奖金500元,三等奖6名,每名奖金300元。

征文需注明作者、工作单位(或住址)、联系电话,分别以纸质文件和电子邮件的形式报送到市文联,邮箱:LDWL3726624@126.com,联系电话:3726624,联系人:黎万和。截稿时间:2015930日。

 

二、摄影比赛

 

以歌颂罗定、赞美罗定、展示罗定为主题,以罗定标志性建筑、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为切入点,多角度反映罗定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人文景观,辉煌的发展成就,和谐的社会环境。参赛作品为数码相片,每位参赛作者参赛作品不超过10幅,每一组照限46幅,每一组照为一幅参赛作品。作品单幅原文件TIFF格式须在40M以上,JPEG格式须在5M以上。参赛作品后期可作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适度调整,可接片,但不得做合成、添加、改变等技术处理。参赛作品必须注明作品标题、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联系电话。作品截稿日期:2015121日。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3名,每名奖金500元,三等奖6名,每名奖金300元,入围奖若干名,每名奖金100元。前三名获奖者均奖证书一本。

 

三、书法美术比赛

 

以歌颂罗定、赞美罗定、展示罗定为主题,以罗定本土的诗词、楹联、牌匾、石刻、景观、历史文化、社会风情、发展成就等为内容,格调高雅,构思巧妙,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要求四尺以内,画种不限。 2015121日前送市文联,联系电话:3726624,联系人:黎万和。各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3名,每名奖金500元;三等奖6名,每名奖金300元;入围作品若干幅,各奖奖金100元。前三名获奖者均奖证书一本。

 

 

四、第二届“罗定颂歌”原创歌曲比赛

 

以歌颂罗定悠久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名胜古迹和大自然秀丽风光,宣传罗定、赞美罗定、展示罗定为主题,以罗定的人、物、事、史为题材,内容乡土气息浓厚,主题鲜明。作品需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报送市文广新局,截稿时间:2015830日,联系人:莫宗式,联系电话:1382465707707663812803,邮箱:whwy803@163.com。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3名,每名奖金1000元;三等奖6名,每名奖金600元。获奖者均奖证书一本。

 

罗定市委宣传部

罗定市文联

罗定市文广新局

2015626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网站标识码:    公安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