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期《泷江文艺》
目录
名家名人为本刊题词…………………………………(1)
·散 文·
倾听泷江………………………………………熊育群(3)
泷水澹澹 文风泱泱…………………………何初树(6)
罗城行…………………………………………黄金河(10)
大山里的情思…………………………………黎万和(14)
故乡的野草莓…………………………………彭 有(17)
西樵山礼赞……………………………………谢可威(19)
人无信不立……………………………………何敏玲(20)
中越关系那些事………………………………李广发(21)
山里人家………………………………………陈植生(27)
书中的笔迹……………………………………廖华玲(28)
当好家庭纪委书记……………………………李蓉盛(29)
·小 说·
猪八戒招商……………………………………杨安民(30)
结婚离婚………………………………………李桂花(32)
公交车站………………………………………雷丽娟(34)
泷江风云………………………………………徐 东(35)
·诗 歌·
纪检战士反腐忙………………………………梁勇华(39)
诗二首…………………………………………郑刚荣(39)
遥望长岗坡渡槽………………………………黄活汉(40)
罗定稻米赞……………………………………区杰中(40)
诗联……………………………………………曾义成(41)
晨景(外二首)………………………………李光东(41)
鹧鸪天…………………………………………陈建炎(42)
鱼腐情…………………………………………黄定标(42)
·简 讯·
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43)
书画作品选登…………………………………………(44)
文艺动态………………………………………………(46)
倾听泷江
◎熊育群
三年前去罗定,在苹塘的龙龛岩洞,曾得到一本古书《绮楼重梦》,书中写到了这个岩洞。送我书的人叫覃尚钧。那天他在马路边等我们不知等了多久。想不到这次来罗定,又遇见了他。他给我背诵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首名诗,我不知道宋之问写这首诗与罗定有什么关系。覃尚钧告诉我,宋之问当年就是从罗定乘船往汉江去的。《渡汉江》是诗人在汉江的襄阳段写的。覃尚钧花了不少时间,寻找到了宋之问当年由泷江登岸、离去的码头,它就在丰盛张屋村!
中午从他的老家榃安村赶往张屋村。这个古村落在南北朝南齐永明年至唐初时是泷州永熙县的县治地,外人进入泷州第一站便是到达这里。覃尚钧找到这个渡口后,当地作了简单的修复,并命名为“之问渡”。在村口我看到田垅上一段灰沙横基,据说是南北朝南齐永明年至唐初时期的城墙,披着暗绿的苔衣,裸露出的小卵石,堤一样歪斜于杂草丛中。
初冬本是枯水季节,泷江却是一汪碧绿,泛起涟漪,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江水那么平静,滩高水急的景象消失了,再也听不到流水的“泷泷”声。一座水电站改变了泷江的面貌。江河不再作为交通要道,江与人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密切了。人与江河繁衍创造的文化在进入历史,有的入了典籍,有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驻足江岸,徘徊在沙土路上,从竹林、芒果树和榕树间眺望泷江,两岸植被与江水同为橄榄绿,都被风吹动,一同静守着岁月,只有阳光流泻,那么耀目,仿佛“泷泷”有声。我的目光越过绿色的世界,望向那个虚幻了的细节—某一刻,脑海里回闪着那个情景—他在这里登岸又在这里离去,暮春时期的流放,到达这里已是盛夏了吧?“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这正是夏天的景象,这是宋之问《入泷州江》里的诗句。他心情的悲哀明确无误地写进了诗中。
宋之问与泷州有关的诗有两首,一首是《入泷州江》,一首是《过蛮洞》,后一首宋之问眼里的泷州还是颇有几分诗意的:“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而《入泷州江》一诗,似乎在印证古人眼里的南蛮瘴疠之地岭南的险恶:“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一直怀疑岭南山水人文被中原人妖魔化了,读到《入泷州江》我陷入了沉思,不知该相信诗人的描写,还是坚信这只是他心境的写照?地理、气候的岭南古今并无太大差异,岭南为何让中原人如此恐惧?
我想到了龙龛岩洞,刻在岩壁上的《龙龛岩道场铭并序》仰头才能望见,方寸大小的字难以辨识。碑文为楷书却颇有行书味道,娟秀中透着几分遒劲,自成一格。碑刻无书者和镌刻者,历经千年,字迹仍清晰可辨。碑文中有武则天造的字14个。那次入龙龛岩洞时我并不当真,后人伪托的事太多了,何况荒天僻地武则天的字怎么写到了这里?当地人撰写的文章用了如此多的生造字,武则天造的字能传播得如此广泛吗?如果皇帝生造的字在南蛮之地也如此广泛地使用,碑刻的书法艺术如此精湛、独特,内涵丰富,那么,“南蛮”岂不是地道的蔑称?!
想起宋之问,壁上的字是否与他有关呢?他的字与他的人都称得上一个“美”字。他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当上了司礼主簿,也因之获罪。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则天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受此连累遭到贬谪,贬为泷州参军。他在泷州诸事艰难,又慕念往昔荣耀,次年春天便秘密逃回了洛阳。他把武则天造的字带到泷州合符情理。更想不到的是,宰相张柬之也贬来罗定,他一定会想起给武周当宰相的日子,这些文字极可能由他带来。他们俩从各自不同的人生遭际怀念旧主是合符常情的。罗定与皇宫的联系竟然如此密切!
宋之问流放之路变成了他的诗歌之路,他在经过之地留下了不少诗作,把他旅途写的诗歌连起来,就能划出一条贬谪者走过的路线:《洞庭湖》、《晚泊湘江》、《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题大庾岭北驿》、《早发大庾岭》、《度大庾岭》、《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游云门寺》、《游韶州广界寺》、《早发韶州》、《早入清远峡》、《宿清远夹山寺》、《广州朱长史座观妓》、《过蛮洞》、《入泷州江》……
同是走水路,清代何仁镜入罗定写的诗《答人问罗定》充满了诗情画意:“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断,青山断处是泷州。”看来山水之美离不开人的心境。贬谪之人眼里的山水当然是“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
每次来罗定我都感受到它自然的葱茏之美,岭南植被的丰富在此尽情展现,而人文沉淀之深厚也随着了解的深入而渐渐显现。我曾以“青山断处是泷州”为题写过罗定,想不到文章在罗定引起不小的反响,罗定人因此请了广州画院专业画家黄堃源以“青山断处是泷州”为题创作风景画。有人考证出“青山断处”是双东菉竹一带,那里正是黄堃源儿时嬉水爬山的故乡。少年时他随父亲开船从南江口到古蓬,从连滩到宋桂,从河口到大湾……看尽了一江帆船、吊脚楼、古庙和纤夫。于是,遥远的记忆被一一唤醒,他回到罗定画了一年的家乡山水。如今“青山断处是泷州”成了罗定地标性诗句。
高速公路不久前通到了罗定。这次我走的是全程高速。车入云浮,满眼皆山,云雾山脉的腹地,原始山林仍然人烟稀疏,山峰大都孤立不依,树木森然,遮天蔽日,从鲜绿、黛绿,直到隐入一片烟蓝,那是远山之蓝。钻一条条隧道,时空宛若远古。到了罗定的双东,青山退去,盆地出现。陆路与水路一样青山一断,泷州便到了。
三年不见,罗定发生了很大变化,县城罗城的高层建筑一栋栋拔地而起。这在县城十分少见。大陆县城大都以私宅为主,从前砖木与青石建筑的老街不用说,就是改革开放后新砌的房屋大都也是两三层的小楼,高则四五层,三十层的高楼只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才有实力兴建。而房地产公司能够大规模建造楼盘与土地国有的体制有关,西方古老的城镇能数百年保持原貌,从土地到房屋的私有制抑制了这种大规模开发的可能。看来城市开发的战场已经延伸到了偏远的县城了。
我在新建的高楼与别墅间寻找着古老的建筑,新建的小区如锦绣江南、泷江翡翠城在迅速地改变着县城的面貌,它们把县城变得跟大都市一样,而那些正在消失的古老建筑却让我发现了罗定与中原文化密切的程度,发现了这个地域不同于中原的文化特质,譬如罗定学宫、菁莪书院、谭御史祠、大夫第、凤阳村、菉竹村。
罗定学宫始建于清顺治四年,棂星门为六柱冲天式牌坊,石柱直指蓝天,高耸的气势岭南罕有。它是西江流域仅存的完整的清代学宫,可见儒家文化在当地的地位与影响并不亚于中原。菁莪书院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罗定人对读书人的尊重,它是清光绪十二年由民间集资兴建的,并购置了学田,专门赞助那些赴省、上京应试的学子,让他们在此集中学习。正是崇文重教,罗定这么偏僻的地方才人才辈出。谭御史祠奉祀的谭族先祖谭寿海便是明永乐十三年的进士,曾任河南监察御史,因他处事正直廉明,后人才为他建祠。罗定还找得到贞节牌坊,罗镜镇就保留了一座。贞节牌坊在广东并不多见,正如女人裹脚,岭南不似中原那样时兴,儒家文化过了南岭山脉便开始变得淡薄,但它对罗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凤阳村、菉竹村是古村落。菉竹村的先祖王德京于明朝万历年间由英德落籍泷州,在此开枝散叶。古村依泷江而建,五个废弃的老码头依然还在。这里正是青山断处。凤阳村建于明嘉靖初年,当年一个叫陈宾的人告老还乡,在此置田产建起陈氏庄园。村里流行两种语言的泷州歌,其中一种古歌听得懂的人非常少。这是一种土著语言。而陈姓的先祖陈法念是南朝时期最早迁入罗定的中原人,西江南岸、高凉以北地区的僚人都尊其为酋长。陈氏家族曾一连五代担任僚人部落首领。多少年来我在寻觅百越族的踪迹,这种土语也许就是来自他们?
越人在东晋时罗定还是他们的天下,酋长由越人担任。那时夫阮县县名便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南北朝时期,使用铜鼓著称的越族被称为俚、僚。宋之问贬谪泷州时看到“文身凿齿”的人可能就是僚人。唐末瑶族南迁,明初汉人大量迁入,俚、僚人的身影渐渐淡出。罗定至今仍有壮族、侗族、瑶族、苗族、畲族、黎族等17个少数民族,据说壮族就是当年的僚人。无论菁莪书院还是谭御史祠、大夫第、凤阳村、菉竹村,这些古老的建筑无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某些隐蔽的局部还能寻觅到俚僚人的痕迹,譬如凤阳村陈氏宗祠壁画的尊凤贬龙,凤在中心,龙在两侧;风火墙、镬耳高翘的凤尾造型;菁莪书院的山墙造型奇特,两端是叠落式的马头墙,中间灰塑锅耳形似云纹,饰物有博古脊,还有火红的凤凰,天井上盖香亭,这些都不是中原人所崇尚的,它与楚文化却有惊人的一致。
黄昏时分,我从凤阳村黑压压的瓦屋檐下出来,站在车水马龙的路上,看着远处罗城高高耸立的楼盘,灰蒙蒙的天穹下,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把盆地的天际线冲得七零八落。时代变化之快让人常有时空倒错之感。建筑一直在规范着人类的生活,高层楼宇带给人的不只是居住环境的变化,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伦的变化,它将带给罗定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一种被全球化定义了的生活。而眼前这片青砖黑瓦经历过200年岁月的老建筑,就如地域文化一样,显得如此孱弱。
给我送行的一群陈姓老人,他们把祖先留下的这片房屋看得比命还重,这里不只是留有他们人生的记忆,还有祖传的文化基因。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去申报广东省古村落,希望借此保护他们的家园。从他们瓦色的服装之上,我的目光又望向了虚空,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栖息,是什么东西在世世代代传承着?哪些又是我们不能丢失的呢?我祈求着一种庇护。泷江,青山可断文脉却不能断!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本文2015年1月7日刊登于《南方日报》A14版)
泷水澹澹 文风泱泱
◎何初树
白云叆叆,泷水澹澹。
从云南、贵州而来的大石山群逶迤而来,绵亘数千里,穿越罗定境内,再入云浮,到肇庆七星岩戛然而止。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说,这些大石山是赖布衣用神鞭从贵州赶来的石羊跟悦城龙母斗法后遗留下来的产物。而从地理学上说,这是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迎着深秋的金风,我和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及珠海黄金河先生来到了神往已久的罗定市采风。在罗城街道工委书记邓东林、街道办事处主任覃尚钧和罗定市作协主席曾沛才的引领下,参观了罗定诸多历史建筑、古村旧寨、佳山丽水,我回来后禁不住浮想翩翩,文思如潮。
历史定格在明朝万历年间,十万朝廷大军挟铁蹄雄风,攻城掠寨,摧枯拉朽般横扫三罗,待烽火全熄,狼烟已靖,作为副统帅的大将军陈璘对着涟涟碧水,叠叠青山,志得意满地拄剑于地,仰天长歌:“万历四年天地开,从前未见一人来。如今欲借神仙窟,浪学尧夫日打乖。”并禀奏朝廷:罗已定,东已安,西已宁。从此,三罗大地翻开了新篇章。“罗定”一词在史册里弹射而出。
罗定位属广东边陲之地,峰峦重叠,山壑纵横,土壤没有珠江三角洲那么肥沃,水源不足,储水艰难,遇到旱涝便难以保收。以农耕为生的历代人都将这里视为穷山恶水。从秦汉晓月到明清晚风,多少朝廷命官与骚人墨客陆续在泷水畔的丰盛张屋村或菉竹村等古埠头登岸:有“岭表酋长”之称的十州刺史陈法念来了,为“岭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撰铭的大将军陈集原来了,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这名诗饮誉寰中的大诗人宋之问来了,“一门三进士”张广扬、张昌、张澜来了,一代鸿儒谭寿海御史来了,以《泷水吟序》而闻名于世的何仁镜来了……他们的文才诗风在这千年古邑氤氲荡漾,新的理念与文化元素让这里的人耳目一新,而他们自己也在这里收获了人生的硕果。横贯罗定境内160里长的泷江似一根巨大无匹的琴弦,将讲广州话、讲客家话、讲能古话的不同语系族群紧密地拴在这青山断处,引发他们心灵的共振,催发同一个梦,携手共建家园。
穷则思变,而读书则是摆脱穷困最为风行而实际的途径。罗定的先辈素有“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难长久”的处世宗旨。罗定大地上除了有文塔、学宫、大夫第、刺史祠外,还有一个景观,那就是书院林立:有由州县乡坤集资兴建的学院式书院,如菁莪书院、文昌书院、泷水书院、罗西书院等。有由州县同一姓氏集资兴建的宗祠式书院,如兴濂书院、彭氏家祠等。还有由乡村某一姓氏用祖产兴建的房族式书院。许多乡村还办有私塾。总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全民办学”尽管形式不同,但其目标一致,就是要让后人读书,出人才。罗定道光举人黎耀宗在大书馆题写门联“旭日文章丽,春风翰墨香”。陈氏大宗祠里所挂对联:“文博武将,教泽留芳”。罗定大地,到处书声朗朗。学子们晨读迎晓风,晚修恋明月,泛舟学海,遨游书山。
从罗定学宫棂星门和御道被数百年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的花岗石上可以看出,这个文化人才摇篮曾经育出多少桃李贤达、志士仁人。
我们一行来到罗城镇菁莪书院,朝晖穿过云层映照着书院的青砖高墙,里面宽敞明亮,雕梁画栋、壁画灰塑,气派不凡。飞檐翘角衬着又高又大的封火山墙(俗称镬耳)宛如古人的官帽。它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矗立在泷江畔。听覃尚钧主任介绍,菁莪书院是清光绪十二年,由州正梁炳南和州绅梁翌龙、陈河清等乡贤发起集资所建。他们以长远的目光,将建筑后剩余的资金用来购置大批学田,每年用田租的收入来支助学生赴省参加大考,是带有教育董事会性质的会所,也是广东仅存的乡约书院之一。民国时,粤军曾多次在罗定驻扎。蔡廷锴、陈铭枢、陈济棠等热血青年军官所唱的雄壮军歌似乎犹在这书院回响荡漾。
风萧萧,雨霏霏,泷江滚滚东流去,水鸟吻着江波飞。乌篷船停泊在芦苇掩映的岸边。在花岗岩石砌成的古埠头上,那些怀有鸿鹄之志的学子即将踏上赴考征途,父母与妻子紧拉着他的手依依惜别,声声紧,声声慢:途中多珍重,白日赶路注意安全,夜晚睡觉免受风寒,接到试卷要沉着应答。当乌篷船载着父老乡亲的希冀穿过雨雾缓缓远去,消失在江天一色的茫茫天际间,船上学子与码头送别的人都在临风洒泪,款款深情有如那永流不尽的泷江水,在菉竹村那古老大宅门前,年逾古稀的王维佐老先生亲自撰写的对联尽管红纸已经褪色,但黑字仍十分醒目:“望孙读四书头卷,教子攀研究顶峰”。“要好儿孙必读书,欲高山第须为善。”这对联词藻并不华丽,但却是品位高雅、意境深远的肺腑之言。王维佐先生这为人立世的圭臬,对子孙来说,有如黄钟大吕、天鼓雷音。王维佐先生还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因此以读书为荣的家风在这书香门第得以代代相传。
苍天不负有心人。沃土育出栋梁苗。如今,王维佐一家书山飘香,贤士满门,孙辈14人,有13人考上了重点本科大学,其中有两人成为博士。仅其长孙王贤厚现存于菉竹旧居中的书籍就达3000多册。
这便是罗定人学风盛行的一个缩影。
多次被评为“云浮市先进文化室”的谭御史祠也是饮誉四方。青砖围起的大院,门前两侧有一副用颜体所书写对联:“乌台正肃,御史风清”。一看就知道这是清廉大官的世宅。祠堂大门口的黑色花岗石柱础油光发亮。谭氏年老的族人骄傲地告诉我们:有位英国来宾在参观了谭御史祠后,看中了这两块不凡的柱础石,要出高价求购,却被谭氏人一口拒绝。谭御史祠大门口对联是“乡贤世泽,御史家风”,德高望重的谭寿海便是他们族人的骄傲。谭寿海是进士,曾当过河南道的监察御史,一生清正廉明,祠堂里面石柱挂着的楹联便是他人生的注脚:“为人正直梓里称誉千秋传颂,从政清廉庶民钦仰万世流芳”。
600多年的春夏秋冬,风吹雨打,谭御史祠的青砖与屋檐,留下了沧桑的更替,留下了岁月的印记,更留下了先辈勤奋好学的家风遗言。谭氏一脉,开枝散叶,繁衍出后人达13万之多,光在罗城附近已有3万余众。他们当中,不少人记住了严明家训,告别了父老乡亲,告别了两岸的叠嶂层峦,乘着简易的木船,从泷水顺流而下,从大山的禁锢走了出来,闯荡天涯海角,筚路蓝缕,奋斗打拼。
谭氏族人俊彦如云,光是明朝考上举人、贡生的的就有11人之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祠堂记录的“乡贤榜”可见,才华横溢的人比比皆是。谭君才自清华大学毕业后,与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妻子赵龙馨同为国家航天局高级工程师,他们是“风云一号”、“风云二号” 卫星控制系统的的主要设计者,是中国导弹卫星控制系统的专业权威人士,屡次立功受奖。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谭猛超是中国的核电力专家,曾任大亚湾核电站副总指挥。 “乡贤榜”里还有清华大学毕业的谭光荣,北京大学毕业的谭树荣,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武汉解放军通讯学院、北京政治学院、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的谭氏学子数不胜数,不少人成了时代精英,社会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着人生的华章。
一滴水珠可见太阳,从谭御史祠的一角,我们可见泷州大地,到处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明代所建的文塔,400多年来静静地屹立在泷水边,无惧雷斧电鞭,不怕雨箭风刀,目睹着风云变幻,见证了沧海桑田。岁月给这文塔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印记,也让它成为泷州大地文化的一个坐标。在它的脚下,数不清的泷州儿女乘船沿江顺流而下,带着憧憬与梦想离开这片故土,走遍三山五岳,闯荡五湖四海,“中国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罗定人。”这些泷江儿女,用他们的聪明才智,靠他们的勤劳勇敢,在经受历史风雨的历练冼礼后,有不少人成了纵横捭阖的军旅骄子,有不少人成了彪炳史册的名士英才,也有不少成了星光熠熠的业界翘楚。查阅档案馆的《罗定志》可知,明清两朝罗定籍进士有11人,文武举人共78人之多。而自民国以来,史册上有记载的罗定籍将军有30位,可谓是“将星灿烂”。
历史已挟雄风远去,双手要开创美好未来。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的罗定已华丽转身,成了“粤桂边区域性商贸中心,工业重镇和生态农业示范市”,毓秀钟灵,腾蛟起凤。
每当夜之女神携着晚风款款而至,繁星满天,月上枝头,墨蓝的夜幕下,文塔披上七彩霓裳,四周火树银花,悦目撩人。飘送着阵阵花香,树影花丛中对对恋人在谈风月,叙幽情。大人带着小孩,嬉戏玩耍,到处笑语欢声。人们在尽情享受着罗城之夜。
那些罗城大妈,放下手中的锅铲,解下腰间的围裙,穿上运动服,从四面八方分别涌到了市政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小区广场、市文化中心……踏着音乐的节拍,有的跳起广场舞,有的打着太极拳,有的耍起太极剑,用奔放的舞步,用妙曼的身姿,用勃发的活力,去追回她们已逝去的锦瑟年华。她们的心态仿佛年轻了三十岁。街道的“夕阳红”歌舞队、石围社区的谭御史祠文化室演出团,各社区的文艺演出队也不甘人后,人们将自己对罗定的情愫,倾注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里:《泷水欢歌》、《梨园春》、《苗歌》、《罗定山歌披新装》、《盛世欢歌》……笙箫鼓瑟,百转歌喉,那荡气回肠的粤曲,那原始粗犷的山歌,那乡土气息浓郁的泷州歌,那“半诗半歌”的能古歌,在罗城的各个角落回响。虽然并非阳春白雪,但却是余音绕梁,引行人驻足,引乡亲遐想。那跳跃的音符,与她们的心弦在回响和鸣。这当中,有对这片历史悠久土地的怀想,有对当今幸福生活的赞颂,有对锦绣前程的展望。她们在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又给罗定这“文化之乡”的人民带来愉悦与享受。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着罗定人民的幸福指数,
罗定市荣获“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非浪有虚名。近日,我有幸拜读了罗城街道办事处组织的《活力罗定》征文大赛。罗定并不如珠江三角洲那么富庶,但当地政府从有限的经费中压缩出资金,重奖得奖者。征文启事一开,各处的文稿如雪片般飞来,投稿者十分踊跃,有干部、职工、医生、老师……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界人士。来稿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热爱的真情实感,各种文学手法运用自如。从中可见罗定的文化氛围是多么的浓烈。
岁月悠悠,碧水澹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罗定那积淀深厚的历史文脉有如泷江水一样长流不断,代代相传。
罗城行
◎黄金河
在国人的心目中,罗定市并不陌生,好些场合,它与我国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齐名。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南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被视为“抚绥重地,门庭巨防”。
罗城作为罗定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元大德八年(1300年)始,700多年来,先后成为泷水县、罗定直隶州县治、州治和罗定县、罗定市政府驻地。罗定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景区(点)有:龙龛岩摩崖石刻,罗定文塔,罗定学宫和菁莪书院等,除龙龛岩摩崖石刻外,其余三者均位于罗城。
罗定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塔时,顶层塔刹柱的管套上铸有铭文,铭文里的塔名谓三元宝塔,建塔的目的是“兴文引禄”,“镇障空缺”。罗定学宫位于罗城街道北关里,俗称文庙,占地6300平方米。中轴线主体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御路、月台、大成殿、祟圣祠等,两侧配两庑、乡贤祠、名宦祠、奎星楼、德义祠、学署和明伦堂等,为西江流域仅存的清代学宫完整建筑群。每年春秋二祭,官府都在学宫举行大型祭孔活动。2002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菁莪书院位于罗城街道北区道前街。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州正梁炳南等发起集资兴建,并购置学田,用田租资助学生赴省考试,是广东仅存的乡约书院之一。书院为三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935平方米,有门亭、门楼、香亭、后堂及厢房等,屋脊为高大风火山墙(俗称镬耳)。民国时期,1925年,罗定农会在此烧毁田契,实行减租减息,影响极大;粤军所属部队曾多次在罗定驻扎,陈铭枢、陈济棠、蔡廷锴等一批年青军官是书院常客。
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罗定江山聚秀,哺育了不少名人贤士。明清以来,罗定有进士6人,举人32人。其中清代在罗城城西土长土长的黎耀宗(1807—1867年)最为著名,有众多诗文流传于世,包括《听秋阁诗钞》十六卷、《听秋阁外集》八卷和《听秋阁文集赋集》等。到民国时期,罗定学校遍布乡村,与梅县并称为广东的文化县。
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名人著作,是罗城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岭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岭南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兼容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求真务实。有人说,文化实力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的演进,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导引、支撑和推动。在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从古到今,罗城人都做得比较好,比较成功,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罗城经济快速发展,却无工业污染,厂房里听不到机床的巨响,泷江河水绿幽幽,清咧咧,不像有的地方,烟囱黑龙狂舞,河水污浊发臭。这里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无论是街道、广场或民居的房前屋后,甚至楼顶的天台上,举目之处,都可以见到花草树木,整座罗城,活像一座绿色的海洋。
那些玉兰树旁,偶有比它低一点的宽叶鸭脚树和勒杜鹃等,认真地担负着扑灭地面灰尘的重任,也有比玉兰树高大的大王椰、芒果树,它们浓绿的枝叶在空间优雅地摇动,为这座城市生风送爽,给人带来一阵阵清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侯车亭,掩映在绿色丛中,如果把一排排的花草树木比作诗行,那么它们就是诗中的逗号,延伸到很远很远,为整个城区增添了许多清新浪漫的文化气息。
说到罗城的花草树木,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参谒谭御史祠碰上的情景。谭御史祠是为纪念谭寿海兴建的谭氏祖祠。谭寿海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土,曾任河南道投察御史,处事正直廉明。该祠建于明正德年间,明天启年重建,三进院落合院式布局,面积670平方米。主厅为敞口厅,内设开合式门屏,大厅在整个祠堂中最高,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两壁绘有精湛的丹青人物壁画。整座建筑依地势逐进升高地基,台阶、井沿用黑色大理石铺砌,柱漆成黑色,柱础白色,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我们采访团一行刚踏进祠内,便闻到了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香气浓烈而不刺鼻,是纯天然的沁人心脾的清香。我好奇怪,庭院深深的公祠里,哪来的花香?公祠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花香来自公祠两旁俗称“黄金桂”的桂花树。我举头看看,它们的枝杈上开满金黄色的小花,香味果然是从这小花上溢出来的,并且弥满了公祠内外。老人还对我们说:他9点多钟来开门时,花还未飘香,你们一到,花香就突然浓了。我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桂花树也特别欢迎我们这些文化人?要用它们温馨清洌的香气,驱除我们的疲惫,清醒我们的头脑?我又问了别的几个老人,他们都众口一词,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真也罢,假也罢,我乐得只顾赶紧拿出相机,对着黄金桂拍了又拍,我希望我拍出来的照片,也能留下那奇妙的缕缕清香。
如果说黄金桂的花香有点偶然,那末,罗城人对文化的敬重和热爱,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国内首创“祠堂文化”活动,就是始于谭御史祠,这在罗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曾作过宣传报道。罗定市文联原主席谭晋兴,1996年退休后,利用“双休日”在公祠内开办书画教学班培育书画人才,受惠者达80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有关书画展览比赛中获奖。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子孙均崇尚书画艺术,并在罗定市博物馆举办“谭晋兴祖孙三代书画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1-2012年,他的家庭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书香家庭,他个人被中国青少年教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辅导教师获省政府、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授予广东省十大杰出书画家称号。
这次到罗定,刚下车,我就超赶去出席罗城作者谢启焕的文集《真情大爱》的首发式暨座谈会。我见到了许多老朋友,拍摄时,我的相机频频亮红灯,提示我相机的电量很快就要用完了。都怪我那天走得匆忙,连备用电池和充电器都忘带了。休息时,我跑到大街上买电池,询问路人,东奔西走,最后按路人的指点跑到罗城商业中心三楼的佳能相机专卖店,接待我的是一位漂亮的当地人陈小姐。陈小姐很热情,但专卖店的相机电池只能是一机配一个,而且相机与电池的号码是搭配的,不能分开卖。她看到我脸露焦急,笑着叫我放心,她可以为我的电池充电。“下午5点前,你来取回电池就行了。”
走出店门时,我有点忐忑不安,一块相机电池事小,眼下不乏骗子,我怕的是上当受骗了。下午5点,我准时地赶到商业中心,陈小姐早给电池充满电了,一见我,立刻微笑着把电池交回给我。我喜出望外,赶紧掏钱准备付手续费,陈小姐摇手一笑:“一分不收,全免费。”
我连声道谢。什么叫文化素质?什么叫真诚友善?一个与你毫不相识的人,那么热情地为你帮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更令我感动的是,陈小姐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天公地道的。
再说《真情大爱》的作者谢启焕医生,他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和短散文数十万字,是罗定市作家协会的顾问。《真情大爱》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作为此书的主编,我在罗定市委宣传部,罗定市文联,罗定市作家协会联合为他举办《真情大爱》首发式暨座谈会上,第一次与谢医生见面。他的医德医术,在罗城有口皆碑,他的文风文德,也堪称一流。他一次次对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有些人,虽然你帮了他不少忙,譬如说精心地帮他修改校对文章,写序或是写评论推介他的作品等,但他的目的达到了,转身就把老师忘了,甚至见面时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连招呼也不打。谢医生不同,你给予他一点小小的帮助,他就把你当成恩师,视作贵宾,总希望涌泉相报。也许,这也是一种真真正正的朴朴实实的真情大爱吧?是文人中最难能可贵的文风文德之一吧?
罗城,确实是一个要历史有历史、要文化有文化、要人才有人才的地方。姑且仅以当今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文坛为例看看吧,不少地方的一些作者,为了生计或为了别的什么,早就抛弃了文学,或与文学渐行渐远,然而,在罗城的文艺百花园,却是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可喜景象。
近20多年来,经我编辑出版著作的罗定作者,即有陈培权、吴仁维、何天宏、陈大远、李勇坚、蒋晓慧、曾沛才、彭有、徐东、许杰、陈建炎、陈廉国、欧南彬、黎兆文、谢启焕、梁灿标、招华标等,他们的作品,合计有数百万字,可谓洋洋大观。这些作者的作品是罗城地域文化的集合灿烂,是对罗城人文精神的弘扬和重塑,承载着罗城本土悠远的文化传统,闪耀着罗城人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为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新崛起的南江文化,以至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在这里,我想记下几段关于这些书籍出版的趣事。1999年8月,陈培权的长篇小说《鸳鸯泪》由当时的罗定市文联主席何天宏送到我的案头上。陈培权是罗城有名的作家,年轻时在广东文学创作班学习过。从《鸳鸯泪》这部长篇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凡的创作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当时在珠海的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干华读过,都说不错。陈培权希望杨干华为他的长篇小说作序。那时,杨干华正没日没夜地赶写他的长篇小说《天堂挣扎录》,可又不想拒绝作者的心愿,于是,他对我说:“《鸳鸯泪》的序一定要写,但要由你为我代笔。”我听后连连摆手,我何德何能,可以为他代笔?他笑着说,“我看过你为别人写的许多序言,我相信你能胜任的。”我没法推辞,只好找来杨干华以前为他人写的文字仔细学习,反复研究,模仿他的笔法和风格,勉强把《鸳鸯泪》的序言写了出来了。他看后十分满意,并嘱咐我一定把我的名字也印上去。我怕我这个无名小辈的名字与他的大名排在一起,会降低他的声誉,可他并不这样认为,还说感谢我帮了他的大忙。说实在,自己的名字能与著名的作家杨干华的名字排在一起,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如今想起来,心中仍然升腾着一股甜甜的暖意。
2004年3月,农民女作家李勇坚手上有3部长篇小说,云浮市和罗定市两级作家协会的领导,都为她艰苦创作的精神所感动,决定从她3部长篇小说中,挑出一部最有基础的进行修改、出版。云浮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叶沃森把修改好的《泷江情结》送到我处,我看了也深为感动和佩服,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在艰苦劳作之余,挤出时间和精力去搞文学创作,无论其文学水平如何,单是这种精神就值得大力鼓励和支持。像李勇坚这样的新型农民,也是新时代新农村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我怀着敬意和高度的责任感,反复对文稿进行润色,并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好封面和版式,送出版社审阅和办理相关的出版手续。《泷江情结》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者李勇坚创造了全国文坛上一大奇迹,她不但破格被批准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据罗定市文联查阅相关资料,李勇坚是全国第一位靠写长篇小说当上全国劳动模范的农村妇女。罗城不但有一批文化、文学人才,更有许多热心支持文化、文学事业的企业家和各级领导。2005年8月,小学教师蒋晓惠写出了一部反映学校生活的长篇小说《无花的季节》。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都可圈可点,达到了出版水平。罗城著名的企业家彭鸿峰获悉后,即叫作者到他的办公室,当堂拍板在经济上支持她,并欣然为她的《无花的季节》作序。彭鸿峰是是罗城第一个搞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家。他致富后,将不少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他建起罗城第一个私人博物馆,占地2亩多,通过广结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收藏有全国各地的名人如关山月、刘文西、黎雄才、刘白石、启功等人的作品,价值超2亿元。他多次支持市文联和市作家协会开展文学创作征文活动和举办书画大赛,资助作者出书和出版书画作品集,他自己也每天都练习书法,被人誉为罗城最有文气的企业家。
最令我感到欣喜和敬佩的是罗城街道办以邓东林书记为首的领导们,他们在资金少、事务多的情况下,没有忘记大抓文化建设工作。仅2011年至今,他们联合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作家协会,分别举办“罗城杯”书法、美术、摄影、文学创作大赛,在罗城上下,掀起了一股股暖融融的文艺春风。他们以大手笔、大气魄,大举措、大视野,干出了让全市,全省都为之嘱目的成绩。他们把繁荣文化的工作当作已任,把建设文化罗城视为重要的抓手。这是明智之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将会永远地载入罗城发展的史册。其中,要着重一提的是“罗城杯”征文大赛。这次大赛历时两年多,收到众多稿件,最后经专家评委评出了25篇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把罗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尽收囊中,作者中有领导,有大学教师、中学校长和名动一方的作家,有退休干部,有文史工作者,有中小学生,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10多岁……目前,他们正着手将“罗城杯”征文作品结集出版。这是罗城人民的喜事和盛事,对传承罗城文化薪火,弘扬罗城人文精神,培育罗城人家园意识,增强罗城人的文化自豪感,均有很大的意义。我相信,这本“罗城杯”征文获奖作品集,它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学作品的结合体,更是一个象征,一种精神,一个高度,一段永恒的记忆。
大山里的情思
◎黎万和
今年深秋时节,罗城街道的领导覃尚钧主任带省、肇庆市的两位作家到市内各处乡村采风,我有幸得以参与了这次采风活动。
这天,不冷不热,天空洒着明媚而温和的阳光,是个不错的天气。我们一行在罗定国际酒店出发,采风的第一站就是覃尚钧主任的家乡——罗定市黎少镇横岗坡塘村。小车离开繁华的城区,一路向西,到黎少镇后,往右边拐进乡间小道,路面立时变弯变窄,但两旁的景色却变得越来越美,青山绿水,桂树飘香,梯田绵延不绝。好多路面,崎岖陡斜,仅能容纳小车通过。走了六七公里,小车盘曲而上,来到一个堤坝上停下来。我们眼前一亮,坝下是一个依山蜿蜒的大水库,水库的水清澈平静,周边翠竹绿树层染,草香清润,水汽氲氤。
眼前的山色水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愉悦的心情。然而,这个水库却不是今天行程的尽头,绕过这个名叫六电的水库,我们继续向深山进发。我看看身边的两位作家,他们都很惊讶,这么偏远的大山,居然还能驱车前行?前面是一段更为弯窄崎岖的山路,不一会儿,小车上了一条陡坡,终于来到了一个跟水泥篮球场差不多大小的空地,只见眼前依山建造有几幢新楼房,其中一幢就是覃主任在村里的家,小巧别致,镶贴了瓷砖,琉璃瓦,在青山绿树的掩衬下特别引人注目。覃主任引领我们登上他的小楼,眺望整个山村。村子周边,疏疏落落,有许多户人家,房子或新或旧,多是空着的。整个村子,都没有发现人的踪迹。我们都不禁问:“村里的人都去哪啦?”
“没人啦!基本变成空村了。”覃主任说。原来,村子里老一辈的人多已离世,年轻一辈,不是迁到城市,就是出外打工,终年不回。他每次回来,面对空荡荡的村子,总感觉到时间好像就在这里停顿了一样。覃主任叹了一口气,满怀失落地说。
时间停顿?眼前的情景和覃主任的话,引起我无限的感慨。我的老家也是在这片大山里,与覃主任的老家只有一山之隔。多年前,当我努力拼搏、事业略有所成再回到老家的时候,村里的情景,跟覃主任的老家一个样儿。看着空荡荡的村子,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在这里生活玩耍、在这里读书成长,昔日同自己一齐玩耍读书的小伙伴不在了,乡亲父老、牛群马车在耕在田间辛勤耕作,穿梭于村中小道的人们互相问候攀谈、小孩在学校书声朗朗的温馨场面不再,山上原本耕作的山地已长满荒草,村中的学校已关闭多年,屋头巷尾的杮子熟了,空吊树上没人摘。那时刻,我心情跟眼前的覃主任一样,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与忧伤。
我们都无法拉住历史滚动向前的车轮,正当我们在为生活而忙于奔波劳碌时,突然间停下脚步,猛然发现许多熟悉的记忆,很多的人和事,悄然间在自己面前消失了!老家的村子就像变成了一张古老的照片,时间仿佛就在这里停顿、历史在这里定格!霎时,我们那种由美景带来的愉悦心情被一种莫明的失落所代替。
我终于明白,覃主任带我们采风的第一站,为什么不嫌偏远崎岖而选择了这里。也明白,覃主任每次出外,为什么总喜欢带上一两位搞摄影的朋友。他是想通过种种努力,寻回并留住昔日的那种繁华与热闹。覃主任是不是有一种潜在的心愿,希望省里来的作家为他热恋着的家乡留下一点文字?
覃主任也是个喜欢文学的人,年轻而有魄力,在罗定多个乡镇工作都干出了不错的成绩。为了留住村子昔日的温馨,覃主任可谓花费了一担苦心:重建了老房子、修筑了老家门前的水泥路,并在门前空地建了一个简易的小篮球场、摆设了乒乓球台,老屋的四周栽满各种花果,山旁搭建了一个观景台……只可惜是,景美却人空,终究没能把繁华与温馨留住。
“时间好像在这里停顿了一样!” 覃主任多次说到的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使我忆起了自己艰苦的童年。我兄妹四个,记得我7岁那年,父亲患病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生活压力,带着两个妹妹改嫁他乡,原本完整的一个家庭破碎了,我跟随爷爷生活,孤苦伶仃。在父母刚离去的那段日子,我经常会趴到我的那张破床上流泪,尽管被席已破烂得发霉,但我还是使劲地用鼻子拱在破被破席中,希望嗅到亲人留下的气息和家的感觉,直到泪水浸透了床榻,也没有人会留意到我这个孤苦孩子的悲泣。家中什么也没有了,除了这张床外,就只剩下厨房土灶上的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几个破了口儿的瓷碗、几双竹筷。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跑回家中,学着之前母亲的样子,抱柴草回来生起火,在锅里烧两壳热水,把碗筷洗干净重新摆放好,打扫好厨房的地面,然后一个人站在村头,眺望着不知通向何处的村道,期待母亲能再次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一家人再次坐在一起吃饭……直到现在,我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也人到中年了,小时候的情景,依然历历如在眼前。
由古至今,人总会有那么一种浓浓的乡情。十多年前我的二伯常常在我们堂兄弟几个人的面前唠叨,日后攒到钱,一定要重盖我们共同生活过的这座老屋。我们都没能实现二伯的这一愿望。如今,我家的老屋已经风雨飘摇,行将倒塌。在这一点上,覃主任做得比我们几兄弟好多了,他为老家做了许多事情,为老家投入了许多辛劳与情怀。但社会在发展,国家在进步,大山里零零星星生活劳作的乡亲们,最后总要融汇到山外五彩缤纷的大世界当中。既然不能保留、守住父辈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好好的活在当下,别让眼前的人和物再离我们而去。想到这里,我忍不住俯身亲吻了一下身旁熟睡的儿子的脸颊,那淡淡的小孩子气味,是那样的温暖实在。
这时,在我耳畔响起了毛阿敏那幽幽的旋律: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 ”
我再次想起两位远道而来的专业作家,他们一位是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一位是肇庆市作家协会主席。他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面对大山里的此情此景,内心会有何感受,有何看法呢?我希望他们能满足覃主任的心愿,希望大山里的此情此景能见诸于他们尔后的笔端。但坦率地说,依我看来,大山里的此情此景,其实是件值得让人高兴的事。这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生动的例证啊。因为,怀旧尽管美好,但毕竟,怀旧是面对过去,而生活,必须面向未来。人类怀念老家,怀念过去,无论是甜,是酸,是苦,但人类,更加期盼向往崭新的生活,向往大山外更加精彩缤纷的世界。
故乡的野草莓
◎彭有
长期在城里工作,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故乡来,尤其是想起小时候寻找野草莓的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贫困的年代,每每到了三、四月青黄不接之时,人们都要千方百计度过那缺粮的日子,于是,故乡遍地的野草莓,就成了孩子们寻觅的美食。
野草莓开白色的小花,长在绿阴里,如轻点的铅粉,洒在浓绿之上,山坡、小溪、田埂,特别是那些碎石垒就或竹木编成的篱笆墙下,如果放慢脚步或低下身子,随处都可以发现。野草莓在典籍《本草蒙筌》也有记载:“大如半弹而有蒂,微生黑毛而中虚,初夏小儿竟采,江南咸谓莓子。”
“梦子”是故乡人对野生草莓的俗称,或者应该说是昵称,大概是因为她鲜美甘甜,触手可及,如口袋里的小钱印那么可爱吧?“梦子”,梦想结子,美梦成真,听来也颇有诗意和禅意。
前几天,我回到故乡,又见那些白色小花,在路边向我招手,她一下子就把我拽回童年,拽到三十多年前的记忆里。
那是谷雨前后的一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山上的野果,如山棯、苦李,酸甜尚在青涊中,阳桃、野柿、毛栗等刚刚抽出新牙,菜园里的黄瓜还未牵藤,我饥渴的眼神四处搜寻,也找不到一种可以解饥的野物,只好采摘一结刺苔(野蔷薇的新芽,清淡无味)和酸咪苔(一种不知名的草本植物的嫩茎,口感很酸)来咀嚼一番,眼睛却盯着草莓那些白色的小花,心里说,等等吧,再等一小段时间吧,“梦子”快成熟了,梦子熟了,肚子就不怕饥饿了!于是,从那时刻开始,我盼着,盼着春风越吹越暖,盼着那些白色的小花快快飘落,花间长出一个毛绒绒的青色小球,然后小球由青色变成浅黄色、浅红色,最后成为深红色……
熟透了的梦子,太可爱了,鲜艳,饱满,如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满载着诱惑。这样的梦子,松软多汁,入口即化,但采摘时需格外小心,只要轻轻碰及茎叶,她就会滚落到草丛中,遍寻不见,令人后悔莫及。鲁迅在《百草原与三味书屋》里说的覆盆子,应该是野生的树莓,梦子一般比树莓大一些,也软一些、甜一些。
但究其实,小时候,熟透的梦子是很难见到和吃到的,它往往在半黄半红时就被我们这些饿牢里放出来的孩子们急不可待地采食了,如果谁偶然在某处隐蔽的荆棘丛中发现几颗被人遗漏的熟透的梦子,那简直算得上是天赐之缘,即使采摘时小手被荆棘划破,也会在所不惜。梦子虽然只是那么小、那么少,但对我的童年来说,吃着却不亚于一道大餐,一场盛宴。那时,我春天里的梦想就是能够吃到熟透的梦子,随时随地吃,想吃多少吃多少。在野外打猪草的时候,或者在放学和上山砍柴的途中,这种梦想就更加强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三十多年过去,如今,梦子依然在道旁田侧花开花落,而生活却在改革开放中大大改变了。前年四月底,和朋友游览罗定八排山,竟然见到成片的梦子出现沿途的田埂边、山脚下,红红的小灯笼挂满我们的视野。我诧异不已,我们一路走,一路摘,一路吃。半山腰间有两户人家,粉墙黛瓦,大门紧锁,庭院也长满了梦子,红红的一大片铺在地上,如一幅蜀锦。路边玩耍的孩童和溪边洗菜的农妇,对梦子的存在全都视而不见,倒是对我们这些“吃货”的行为举止,面露惊讶。我在心里想,我童年梦寐以求的仙果,怎么突然变得无人问津了?大家都说,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少,特别在山区,人不是搬到山下就是移居城镇,外出务工的,如候鸟一样春去冬回,有谁会去惦记梦子呢?就说孩子吧,苹果、香蕉,家里都不缺,学校门口还有“一元五毛”零食和各种烧烤。现在的孩子,谁的口袋里没有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钱呢?他们的生活太丰足了,太幸福了!
三十多年前的我辈,梦想只有梦子。三十年后的后辈,那些上学由父母接送、书包里装满零食和零钱的孩子,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不清楚。但肯定,早已不再是野外的果子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的梦想。生活变了,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已经变成了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这种“变”,不但体现在人们的家居上,餐桌上,衣着上,出行上,还体现在两个时代的人对待梦子的态度上。
家乡那些白色的小花,常常会引发我一串串的回忆,遥远的,眼前的,纷至沓来。这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是因为梦子曾经伴我度过了艰难的童年岁月,还是因为它曾经变成过我体内的一种能量,催我坚强,催我奋发,催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就在昨天晚上,我还突发奇想,今夜,是否会有梦?我希望梦见梦子成熟了的模样如红红的灯笼,如一幅幅的蜀锦,照亮我烟雨蒙蒙的视野。
西樵山礼赞
◎谢可威
南海明珠,旅游胜地,驰名千里。
美哉西樵山!水光山色旖旎。七十二峰,重栾叠壑。三十六洞,幽深神奇。廿八瀑布,溅玉飞珠。二百山泉,甘甜清冽。瀑布景色各异,泉水叮咚悦耳。蟹眼泉涌琼浆,不觉水花溅衣,不知山在水中,抑或水在山里。匡庐千丈瀑,移来一半西樵,妙哉如诗。
妙哉白云洞!景色婀娜。峰峦环抱,幽深簇拥藤萝;峭壁凌空,飞泉吐玉翻波。亭榭隐约,古典建筑宏博。寺观庙院,掩映松山柏坡。文物古迹丰富,摩崖石刻甚多。字祖庙,开文运,纪仓颉造字启蒙;奎光楼,奉魅星,佑学子举考登科,参拜人流成河。白云古寺,古色古香,道家修炼之所。云泉仙馆,雕梁画栋,盘龙飞凤,壮观巍峨;师祖之堂,祀吕洞宾,鼎盛香火。邯郸别邸,层楼迭阁,曲径回廊,道士不阿。岳飞题匾“墨庄”,名人书画王国。云泉瀑布,飞流千尺,危岩凌空,飞雪奔雷。樵园廿四景,媲美“清明上河图”,图画杰作,万古天然壮歌。
奇哉天湖!樵岭第一名胜,古火山口,今变湖之奇观。湖面清如明镜,倒影绿树青山。碧波遥接层峦,秀色如画可餐。天湖公园,泛舟待月,艺术广场,诗书歌舞。壮哉石燕岩!明代采石遗址;洞内有洞,凝珠含霞,如入龙宫。斜阳照入,金碧辉煌。巨石两块,造型妙肖,一名“水上汽车”,一名“七彩牌坊”,叹为鬼斧神工。
灵哉黄大仙胜景园!道教圣地,雕像恢宏。信众虔诚礼拜,祈福消灾。纷“踩大仙脚印”,盼“能平步青云”,香客接踵而来。
雅哉观音文化苑!誉称“云海莲台”,灵秀神幻。巨大观音铜像,世界第一独尊。大慈大悲,救难济众。观音文化高雅精深,引来佛家研究寻根。善徒顶礼拜大佛,回归自然养清心。
雄哉宝峰寺!南粤宝峰,历久弥坚。建筑宏伟壮观,清雅古朴庄严。大雄宝殿巍峨,朝圣祈福无边。
伟哉西樵山文化!源远流长神奇,光耀册史。历代天下大师,名儒雅士,游学隐居,探求学理,风流辉映一时。儒家文化奠基,佛、道、儒共荣共美。三湖书院,人文标志。林则徐提名,梁启超联书。康有为面壁二年,治学研史,探维新道路,求救国真理。人文历史,灿若晨曦……
西樵风光,墨难描容。欲揽胜景,还需行动。
人无信不立
◎何敏玲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延绵数千年,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见围观的人谁也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挺身一试,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诚信的形象,接下来的变法,很快就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戏弄诚信的闹剧。
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点燃烽火。诸侯们见到烽火,以为外敌真的入侵,纷纷率领兵将赶来救援,当他们弄明真相,都愤然离去。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都以为幽王是闹着玩的,谁也不愿再上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褒姒被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最终国强势壮;一个视信如儿戏,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可见,“信”不仅是立身之本,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然而,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这两个字,越来越被某些人遗忘、忽略,甚至践踏。欺上瞒下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掺假制假者有之……如同一颗毒瘤,侵害社会的肌肤,腐蚀人们的灵魂。“豆腐渣工程”造成血泪斑斑,劣质奶粉喂出的大头娃娃,福尔马林米粉,硫磺熏制的干辣椒,喂了避孕药的甲鱼……叫人触目惊心,叫人惶恐,叫人愤怒!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不通,国无信不盛。当今,全国人民都在议论中国梦。诚信缺失,中国梦从何说起?没有诚信,中国梦的实现将遥遥无期。诚信,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美德,归来吧!
中越关系那些事
◎李广发
一、新中国对越南的无偿武器装备援助
中越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陆界海疆紧邻,山水相依,边境民众千百年来和谐相处。早年毛泽东会见胡志明时,称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是同志加兄弟”。胡志明则说:“中国对越南的支援与帮助,真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从1950年起,为支持越南的统一事业,中国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军事援助,至1974年24年间,中国援助越南的军事用品总计:各型轻重枪械213.8万支(挺),各型枪弹124440万发;各型火炮7万余门,各型炮弹1807万发;坦克、水陆战车、装甲车872辆;大型工程机械492台;舰艇176艘;飞机177架;红旗2号地空导弹一个整团的装备;导弹180枚及全套射击(警戒)雷达设备;汽车1.6万辆;炸药18240吨;有线电台6.5万部;无线电台3.5万部;军服1117万套及各种军需物资一大批。可以说,中国对越南巨大的军事援助,对孕育越南北方发展壮大,实现越南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无私的。军援期间,我国的国防预算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军费列支的缺口很大,军需用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军械装备“用零存整,用旧存新,堪用则用”(毛泽东语)。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我国仍然动用战略储备库存,甚至抽调现役部队装备去满足越南的急需,确保援助大型武器装备及各种军需物资连绵不绝输入越战地区。我军大型武器装备,如大口径、初速大、射程远、威力大的160毫米迫击炮、105毫米反坦克炮、15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加农榴弹炮、152毫米加农炮、180毫米火箭炮、100毫米高射炮、四联装高射机枪,当时我军只有军、师属以上炮兵部队才能配备。笔者服役的陆军第55军(野战军甲种编制部队),军炮兵团仅装备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63年式107毫米火箭炮各1个营。军高炮团仅装备59年式57毫米高射炮1个营,65年式37毫米高射炮2个营。而援助越南的大型新式炮兵装备,除满足其野战部队战斗使用外,还配置到越南北方中越边境一线人民军连、排和武装民兵连、公安屯。在越南当局背叛了胡志明之后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武装民兵甚至将我国援助的射速180发/分的高射炮在高地上对我军进行平射(直接瞄准射击),扫射我军步兵。
二、历代中国对越南的军事支援
(一)援越抗法战争
清同治十三年(1873年),法军进军河内等地,民族英雄刘永福(广东钦州人,今属广西)应越南皇帝邀请,率25万黑旗军援助越南抗击法军,在河内城郊、红河北岸罗池地区大败法军,歼敌2000多人,击毙年仅34岁的法军前敌总指挥安邺将军,史称“罗池大捷”。
10年后,法军再犯河内,刘永福率军在市区南侧抵御法军攻击达33天之久,取得纸桥驿大捷的胜利,重创法军主力,歼敌3000多人,击毙法军统帅李维业及少尉以上军官90余人,声震海内外。刘永福因援越抗法功显,被越王擢封“三宣提督”、“一等义良男爵”。回国后,清廷钦任广东南澳镇总兵、并署广东碣石镇总兵、台湾军防总帮办等职。
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越北至我国桂(滇)南地区,清廷大震。光绪皇帝命民族英雄冯子材(广东钦州人)为统帅率军进至镇南关(今友谊关)、越南同登县地区积极备战,组织边境广大壮族民众参军支前,亲自带领部将苏元春、王孝祺、王德榜迎击进攻镇南关及两翼左辅山、右辅山之敌,力摧强寇。随后援助越军渡过奇穷河,攻克谅山省省会谅山市,取得震惊巴黎的“镇南关——同登——谅山大捷”。此役,歼敌近2000人,重伤法军总司令尼格里,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战败而倒台。冯子材回国后,清廷厚嘉钜誉,擢升兵部尚书,钦授太子少保,皇谥世袭车骑都尉之职。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派出当时年仅40岁的韦国清(广西东兰县人,壮族)为中国援越抗法军事顾问团团长,直接指导越南人民军在位于中、越、老边境线上之越南西北高原重镇奠边府地区展开奠边府战役。是役自
(二)援越抗日战争
(三)援越抗美战争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军侵占越南南方。1964年8月,美国诡称其海军舰船在北部湾海域遭到了越南海军的攻击,随即出动空军部队,大肆狂轰滥炸越南北方中越边境,增加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北纬三十六度线以南地区,“南打北炸”。鉴于美国对越南本土的侵略战争,危及到我广西、云南边境安全,应越南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于1965年5月至1973年8月,先后派出高射炮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及卫生、军械、军事等后勤综合保障部队和海军专业扫雷人员赴越参战。
当年笔者服役的陆军第55军驻防广西地区,从军、师属高射炮兵部队中派出57毫米高射炮兵1个营,37毫米双管高射炮6个营,14.5毫米四管高射机枪5个连和军属196野战医院、工程兵、通信兵及后勤保障等援越部队,进入越南北纬三十六度线以北地区参战。55军参战的高炮部队担负防空作战任务,掩护军委铁道兵第1师、第3师和军委工程兵第7师在越南北部防御地带修建、改造、抢修越南北部防御地带永久性国防工程,其中修建封闭式坑道24条、总长度5425米,钢筋混凝土覆盖永备防御工事89个,开挖堑壕、交通壕、屯兵洞、地下储粮(水)库等附属配套工程土石方42.56万立方米,并出色完成军用机场、飞机洞库等修建任务。炮兵部队在战斗中共击落美军飞机18架,击伤11架。其中219师高炮营高射机枪连连长黎庆元亲自操作高射机枪击落美军轰炸机,荣立战功,当选为55军党委委员。
三、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一)准备
1977年,越南当局出于其民族扩张的狂妄野心,背信弃义,认友为敌,把我国当作“头号敌人”,不断挑起边境冲突,严重地威胁和破坏我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我国多次郑重地提出劝告、警告,越南当局一概当作耳边风,仅1978年下半年,越南的武装挑衅就达700余次,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300余人。我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自卫还击。
广州军区为东线集团,陆军第41军、42军、43军、50军(欠149师)、54军、55军、炮兵第1师、高炮70师和广西军区独立师,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突击向南推进。昆明军区为西线集团,陆军第11军、13军、14军、50军149师、炮兵第4师、高炮65师和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从云南方向突击向南推进。为确保此役取得圆满胜利,中央军委还将铁道兵第1师、第2师和3个通讯团、3个工兵团、2个舟桥团、2个防化团、5个汽车运输团分别配属给东西两个作战集团参战。
笔者其时在陆军第55军,任军炮兵指挥部作战参谋。全军奉命于1978年12月21日开始从广东潮(州)、汕(头)、兴(宁)、梅(州)各驻地出发,沿广东惠州、广州、肇庆、茂名、湛江及广西合浦、钦州、南宁、崇左西进,7天摩托化行军2200多公里,于12月31日前先后到达宁明县、凭祥市、友谊关口地区集结。旋即展开部队扩编、临战训练、组织侦察、现地勘察、筹集作战物资、组织配属民兵担架队、运粮队等工作,每个战斗连队配备1名向导及越语翻译。同时,深入组织官兵学习军委发布的《自卫还击作战政治命令》,认识自卫还击作战的性质、目的和意义,阅读越南侵柬投苏资料,参观越南反华排华(侨)罪行录图片展览……使参战人员充分认识越南反动当局的真面目和自卫还击作战重大意义,增强官兵杀敌立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为争取同登——谅山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保障基础。
为加强主攻力量,中央军委将以下部队交由55军指挥:广州军区桂林步兵学校800名学员(见习排长。由校长、军委总后勤部政委徐春芳和副校长、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刘存智率领),43军127师(副军长张万年兼师长)、128师,50军148师第443团、第444团,54军161师;军委炮兵红箭——73反坦克导弹团、炮兵航空兵飞机校射团、广州军区炮1师第26团(152加农榴弹炮)、第52团(130加农炮)、第209团(130火箭炮);福州军区炮3师第12团(152加农炮)、54军161师炮兵团(中口径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各1个营)、54军炮兵团(大口径加农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各1个营)。炮兵总指挥为55军副军长李子忠。这样,增强炮兵火力,使我步兵下面进攻的82毫米以上火炮密布度达到每公里60门火炮。1979年3月1日“炮轰谅山”,55军炮兵指挥部集中统帅部及军、师属炮兵重炮10个团(122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60门)、10个火箭炮兵营(180毫米口径火箭炮180门)的绝对优势炮兵火力对谅山急袭30分钟,发射炮弹13000余发,其中命中市区核心防御目标10000多发,摧毁永久性钢筋混凝土集群式隐显工事54处,3000多发炮弹覆盖谅山市护城河奇穷河两岸越军阵地,摧毁各种防御工事260多个,有效的保障了步兵攻击部队沿炮火割裂地段,迅速穿插,胜利攻克谅山,高奏了一曲“下谅山而越王降”(《宋史·狄青传》)的雷霆交响乐。
(二)经过
攻克谅山,距离谅山仅150公里的越南首都河内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越南政府当日下午向全国发布《关于实行全民军事化和全民武装的决定》,动员男性18岁到45岁,女性18岁到35岁的公民参军或参加民兵游击队、民兵自卫队。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农(林)场均转为每天10小时工作制,大学、中专学生每天安排2小时军事训练和24小时组织人员轮流参加战备警戒值班,全国实行军事管制。对违犯动员令者,按战争时期法律惩处。
(三)交换战俘
1979年5月中旬,边防3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交接战俘工作。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兼边防3师师长王自信、政委赵盛昌等参加会议。
交接时间从5月下旬开始,共分5批,时间1个月。地点在中越公路零公里处,此地距友谊关口南侧200多米,距同登县城4公里,距谅山市22公里。边防3师副师长徐全森任总指挥,会同广西边防局、南宁地区联合组成指挥部,下辖战斗警戒组、外事联络组、交接人员护送组。笔者时任边防3师炮兵科科长,负责战斗警戒现场排雷(交接毕即行复埋)等工作。每日夜间安排侦察兵潜伏,观察交换现场有无出现异常情况。
至1979年6月22日,中越双方在友谊关前进行了5次移交被俘军人。中方向越方移交被俘军人1637名,越方向中方移交被俘军人238名。
行文至此,笔者猛然忆起(《孙子兵法·九地篇》“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之语。这话的意思是,不可把外交和军事的成功,寄托在友邦身上,也不能过多地用人力物力去扶持别国的权力。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相信自己,发展壮大自身的宏观实力。 “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农夫把蛇救了,蛇却把农夫咬了。如今,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了,但对于南边那个邦国,我们实在需要警惕了还要再警惕。
山里人家
◎陈植生
一条黄土大道,蜿蜒伸进大山的皱折里,爬上山坳,通往附近的小乡镇,通往遥远的大城市。
山坳下面是一个小小的盆地,曾经住着十来户人家。茅房瓦舍围着一个开阔的坪地,炊烟缕缕,鸡鸣狗吠。据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瘟疫,逃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伐木架屋,耕山造田,硬是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建起一个可以生存的小山庄。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耕耘,房前屋后,桃红李白;田头地尾,长豆长瓜。村民们生活虽不富裕,倒也可以勉强度日。他们也很知足,只求五谷能够解饥,棉麻能够御寒,茅房瓦舍能够遮风挡雨。
碰到好年景,风调雨顺,每亩田多收了三五斗,村民们的脸上笑得开了花。谁家子来了亲戚,全村人都欢喜;谁家子有了好吃的,全村人都来分享。围着个坪地生活,哪家子有几筐山芋,几根稻草,谁都一清二楚。他们没有什么事见不得人,见不得光,就象山涧的一泓清水,一清见底。
耕山种田的人,难得有空。春插夏收,秋植冬藏之后,要过年了。他们会邀来山外的舞牛队来演《牛娘剧》。一个演员驼着背,两手摇着纸扎的牛头,另一个演员也驼着背,倒背双手摇着用几根绳子扎成的牛尾,两人身上同披一件百纳长衣算牛身。锣鼓声中,在坪地上转一个圈,唱起了开场白:
人屋①舞狮捰②呢哪个快活,
侬队③舞牛捰呢哪个丰收……
简单的道具,简单的曲调,可唱词中对牛的尊崇却也唱出了他们心中的歌,村民们看得蛮有趣。他们围成一圈,第一层是坐矮凳子的老爷爷、老奶奶;第二层是十头八岁的儿童,第三层是牛高马大的后生人,脖子上骑着小不点,小不点总不安分,扯扯这个的头发,拧拧那个的耳朵,于是招来了大人的恐吓——把你掼下来。
耕田人唱的是牛羊,爱的是田地,没有奢华的梦想,只有实在的祈求——丰收。丰收能养活老人,养活妻儿,使他们日子好过些。至于自己,年青力壮,饥一餐,饱一餐也不要紧的。饥荒时节,青壮年会从锅里舀碗稀粥汤,尽可能让老的小的吃得稠些儿。
山路上偶有过客。有时天寒地冻,天黑了,遇上错过时辰的,村民们会请他们烤火,送他们几把松明让他们照着火光下山;有时夏日炎炎,上山的樵失又饥又渴,村民们会端出粟粉粥招呼他们,让他们在树荫下歇歇,填饱肚子。
岁月流逝。这些年,这个原本贫穷而又快乐的山村,已经荒草萋萋,只剩下几栋歪斜的茅房。村民们都搬走了,随着儿孙们,或搬到附近的小乡镇,或搬到遥远的大城市。现在,每当我上山来到这里,心里都会默默叨念:那些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好心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婶们,你们生活得好么?快乐么?
注:①人屋:别人,别人们。②捰:取,要。③侬队:我们。
书中的笔迹
◎廖华玲
泡一杯香茶,翻开一本书,任由思绪飘飞在散发着浓郁墨香味的字里行间。如说什么人生乐事,我想,这肯定是其中之一。
我爱看书,也写些文字。也许是日常写惯了手,读书时总不忘拿着笔,每每看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时,总舍不得放下,反复地看,默念,并随手工整的划下,仔细体味揣摩,领会其中的精髓。若是读到了感动之处,更是要在旁边的空白处乱涂些当时的心得或作一点评论。读完全文,总要用寥寥数语记述于文末,算是对文章的阅读总结。
母亲对此颇有微词,说糟蹋了好好的一本书,信手随意的涂写,破坏了书的整洁,这就好比是在一幅泼墨山水画中加入写意花鸟,显得不伦不类,书藉整体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而我的书友更是直言不讳,严加指责,说我的字写得不工整,与那些铅印文字格格不入,放在一起简直有伤大雅,我那些所谓的感悟和粗糙的文笔,也和作家的原意相去甚远,有损书籍的品位和格调。
不是我不爱惜书,而是要让这书中的笔迹记录我每次心情的泊岸。我以为,书的价值远不在于它的整洁性,而在于它给予人的知识和启迪,可我们的领悟和感受往往发生在稍纵即逝的瞬间,若不及时记述下来,事后再怎么仔细的重读,也许都无法去寻找当时的思绪。倘若最终要以空白来告别这些珍贵感受,在合上书后匆匆忘却,实在是可惜。
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带着自己的思索去阅读,或喜悦、或悲伤、或感动,心境会随着作者的笔触而起伏。倘若读书与笔记相结合的话,我想,你一定会收获良多,对事物有独到甚至精辟的见解 。就拿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说,我边读边记,竟然花去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读罢全书时当真有如走了一遭艰难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将其间的感悟一一记载于书页之间,毕竟是精神上的一种指引。我曾把该书借阅给一个同事,他只花了一个夜晚的工夫,就把全书读完了。我与他真有天壤之别,一个细嚼品味,一个大口豪饮,但对书中意味的体会,孰深孰浅,也就显而易见了。这么多年来,我在书中没有寻到黄金屋,只寻到孤独背影后面的充实。
书中笔迹,散着书香,藏着书魂,积着书韵。那亲切的笔迹有如齿印,记录了我啃书的过程。时光流逝,我们留不住,但是看到笔迹,即可穿梭于过去的时光,让旧人旧事旧情旧景浮现眼前,别有一番滋味。经常地翻开审视,可以保养和滋润自己的情感,看清自己的心路历程,或多或少,你都会有所领悟。
当好家庭纪委书记
◎李蓉盛
一次去儿子家,发现他酒柜里竟有八瓶茅台酒。我明白,这种酒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么贵重的酒谁舍得买来自己喝呢?真正喝的人多是有职有权的人。我断定,这酒一定是他人送的,
儿子是镇党委书记,大权在握。既然敢接受人家送的名酒,或许其他钱财也敢拿,即使暂时没拿,日后胆子也会越来越大,如此下去,难免要慢慢走向犯罪。想到这里我紧张了。儿子归来,我借故找他聊天,问他这么多高档酒是哪来的?一再追问下,儿子道出了实情,说是两位老板送的,他们的采矿合同快到期了,想私下续签合同,不再公开招标。我说:“儿呀,你的人生能够如此,有地位也有较高待遇,应该满足了,千万不能再有非分之想。邻居李大妈的儿子当县委办公室主任时,不就是因为贪念而坐牢去了吗,他父母因此而抬不起头,妻女也因此而被人瞧不起。你现在会收人家的酒,日后就会收人家的钱,若不警醒,也会滑进犯罪深渊而悔恨终生的。”儿子沉默一会儿说:“是呀,李大妈的儿子才三十八岁就当副处级领导了,如果不贪就不会有牢狱之灾。”我明白,儿子有所醒悟了,于是接着说:“这酒,你要妥善处理,采矿合同,更不能搞暗箱操作。”儿子听了连连点头。
对于儿子的思想行为动向,我还通过儿媳这条“内线”来掌握。一次,从儿媳那里获知儿子与一个炒卖房屋的年轻女子往来密切,我立即与他长谈:“天上不会掉馅饼,外面的女人跟你好是图你的权,很多贪腐案件都是由于生活腐化堕落造成的。有了一定地位和权力的人,按正常收入就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了,他们之所以还贪污受贿,就是因腐化堕落需要大量的金钱才铤而走险的。腐化堕落是有权者走向犯罪的开始。”儿子听后,自此果真不再与那个女子往来了。
后来,儿子被提升为副处级县政法委书记。这个位置本是另一个镇党委书记坐的,可那个书记离任审计时被查出有贪腐行为而锒铛入狱,结果让我儿子坐上了。为此,儿子说要好好感谢我这位家庭“纪委书记”,特意回家为我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
从教师岗位退休下来后,我勤读书看报,深知腐败对党对国家的危害。憎恨腐败的我时刻都在担心身在官场的儿子会走向腐败。儿子官升一级,权更大了,作为母亲的我也深感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现在,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继续当好家庭“纪委书记”,避免儿子滥用职权,走向犯罪,有事无事,我都会在儿子面前叮咛几句,一定要执政为民,清廉为官。
猪八戒招商
◎杨安民
西天取经大功告成。猪八戒对高老庄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于是主动向组织上提出申请,将他安排到高老庄地区任行政长官。
“没有发展经济只有死路一条。”高老庄地区是欠发达地区,上任伊始,在高老庄干部大会上,猪八戒就大声疾呼,一定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老庄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招商引资。接着,猪八戒围绕着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唾沫四喷,指手划脚高谈了半天,各界干部个个聚精会神洗耳恭听,掌声不时地雷鸣般响起。
接下来,高老庄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招商引资热潮,拉标语挂横幅。猪八戒频频赴京、赴港、赴奥、赴西欧,推介高老庄地美,物美,姑娘美。
是日,猪八戒正为招商引资效应不大苦恼,突然一阵阵沁人肺腑的香水味飘来,一个穿着超短裙露出了两条白晃晃大腿、趿着高跟鞋、脸颊抹了一层厚厚美容霜的徐娘半老女商人走进门来。猪八戒立时来了精神,满脸堆笑地说“欢迎欢迎”,然后紧紧握着女商人的手,久久没有放开。他色眯眯地瞪着这女商人,觉得好生面熟,但一时又记不起在哪里与她有过交往。女商人“格格”直笑,娇滴滴道:“猪大哥你真是一点也没变,依然是当年那么帅气……你贵人多忘事,真的记不起小妹我啦?”猪八戒竖起大耳朵三思,还是说不出女人的姓名。女商人说:“我是白骨精呀。”猪八戒大惊失色,一松手,连忙往后退了两步。白骨精笑眯眯道:“这么大的反应,怕我吃了你不成?你不要老是用旧眼光看待新事物,如今,我早立地成佛,变成人了。嘻嘻,认识苹果电脑实业吗?”猪八戒嚅嚅道,那是世界百强企业。白骨精说,什么百强,不过是我麾下的一个子公司!白骨精掏出了一份资料,又说:“从报上看到你们要招商引资,我马上就不远万里跑来找你了。”猪八戒眼睛顿时一亮,管她是人是妖,只要有真金白银投资就行!于是立刻恢复笑脸:“你投资什么项目?”“当然是互利双赢的好项目啦,年产三千万吨的硫酸厂。”
这晚,猪八戒和白骨精相见恨晚,谈至深夜也丝毫没有睡意。第二天,猪八戒马上召开经济分析会。会上,有人说,白骨精投资这个项目污染环境,会不会祸患后代?猪八戒往办公桌上一记重拳道:“谁若影响经济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
白骨精年产三千万吨的硫酸厂一路绿灯,很快就在高老庄云栈洞旁剪彩投产了。猪八戒隔三差五跑到硫酸厂视察,每次都一溜烟溜入云栈洞大酒店与白骨精卿卿我我。半年后的一个早上,猪八戒被一阵阵的急促敲门声催醒,他打着哈欠去开门时,发现是几个群众前来上访,要求停办白骨精硫酸厂。猪八戒板着脸,干咳了一声,想打开窗门透透气,突然闻到一股飘进来的臭味,慌忙又将窗门关上。上访的群众脱口而出道:“对!对!就是这种味道。长官,这硫酸厂办不得啊,污染环境啊。”猪八戒嗡声嗡气道:“你们说污染就污染啦?这事得由专家说了才算,我和你们都没有发言权。”说到这,猪八戒感到胃侧一阵隐隐约约地作痛,他挥了挥手对前来上访的群众说:“你们先回去,你们反映的问题,我会派人了解,处理污染环境,我绝对不手软。”群众走后,白骨精从猪八戒的屏风后走出来,一边涂脂抹粉一边挨声叹气:“这样的人文素质如何发展经济?当初我真是吃了迷魂药,居然跑到这里来。”猪八戒将群众送来的上访资料扔进碎纸机,瞟了一眼昨天才从上级领回来经济发展一等奖的金牌匾,安慰白骨精道:“放心啦!有我在呢!你不要和普通群众一般见识嘛。”正说着,电话响了,是一名环境报记者打给猪八戒的,要求对白骨精硫酸厂污染一事进行采访。猪八戒拿起耳机,冷冷地说:“没空”。办公室服务员跑来给猪八戒冲了一杯人参茶。猪八戒呷了一口,满脸不高兴道:“怎么这茶水的味道越来越不对劲?”服务员望了一眼白骨精,张了张口,却不敢说出半个字来。
一天,猪八戒从外面回来走进高老庄行政中心,老远就看见一群群众在办公大楼门前等自己,他噘着嘴巴骂了一句:“这些家伙真是吃饱没事干,来了一趟又一趟,就是爱钻牛角尖专门找茬。”骂着,赶忙闪进了另一间办公室。正当猪八戒庆幸自己巧妙躲开上访的群众时,殊不知,却发现办公室里已经呆着两名被冷落的记者。两名记者见到猪八戒,连忙起身说:“猪长官,我们找得你好苦啊。”猪八戒又气又急:“你们这些记者,就只懂得胡写文章,跟着老百姓闹事,给领导找麻烦!”
鉴于群众的呼声,上级领导带领人马到高老庄调研。那天,猪八戒正在高老庄医院检查身体,听到消息立刻屁股生烟般跑回办公室。一番啍哈后,猪八戒慢腾腾地带上级领导们到白骨精的厂,嬉笑道:“白骨精硫酸厂是达标排放嘛,哪里来污染环境呢!有人说,硫酸厂排污物污染了空气和水源,不少人得到癌症,简直是一派胡言。”猪八戒手舞足蹈地夸夸其谈,他的秘书送来一页高老庄医院的化验单,猪八戒拿来看了一眼,气得大声吼叫:“你拿错了!”秘书说:“我已经在医院再三校对过啦。”猪八戒只觉得眼前一黑,摔倒地上。
众人大吃一惊,将猪八戒扶了起来。看看那张化验单,天呀,猪八戒竟然得了急发性胃肠癌。许久,猪八戒睁开眼来,他的秘书赶忙上前安慰:“医生说了,现在是早期,癌细胞刚开始扩散……”猪八戒大叫:“备车!”秘书说:“去哪?”猪八戒的泪水也淌出来了:“还能去哪啊?去医院化疗呀!”
结婚离婚
◎李桂花
身边大多同事都已经成家立室,孑身一人的他想找个基友也并非易事。他早已过了三十而立之年,常常被“光棍”这棒子打得心头酸痛,像热锅上的蚂蚁全身发烫。
于是他没事就去一些容易产生艳遇的场所逛逛。周末甚至会很长一段时间选择在B﹠B咖啡店消遣,在咖啡店的一个角落,装装逼,扮扮高雅。
这天又是个周末,B﹠B咖啡店咖啡味氤氲着整个气氛。这里美女不少,陪着女友品咖啡的男人更多,因为孤独无聊,他像十几岁青涩的中学生一样,在QQ上随便搜索陌生的MM,MM没搜到,却意外结识了一个网名叫伊汶的女子。他花了足足半个小时看遍了她所有资料和照片,才开始和她搭讪。他非常认可这个简单而平实的女孩。一个无聊的人遇上了另一个无聊的人,相识跟相知便差不多变成一个同义词了。
伊汶就在B﹠B咖啡店对面的西餐厅里用餐并上网,他们的距离只是隔着一条公路。这是生活中的巧妙,而不是人造的戏剧。他傻笑着对着屏幕。他傻傻的样子,在别人看来,他不是来装逼的,而是来装傻逼的。
“待会我过去你所在的餐厅一起吃饭怎样?或者我可以请你来B﹠B咖啡店里喝咖啡吗?”
“好的,谢谢!B﹠B咖啡店里的咖啡我也特别喜欢,而且里面的情调也很温馨。”
“B﹠B其实是 Beautiful and Bliss的缩写,意思是美好和幸福,来这里喝咖啡的人都会变得很幸福的”。
“嘻嘻,但愿美好幸福成真吧!”伊汶给他发了个鬼脸,并告诉他,她十几分钟之后就到。
他既紧张又惊喜,然后连忙把桌面整理好,叫服务员把桌面的玫瑰花换成更新鲜的,并匆匆地去了一趟洗手间照照自己的发型是否合适称心。
她找到了他所在的位置,清秀的容貌带着淡淡的笑,两个人打了声招呼,她轻轻坐了下来。
“你喜欢喝什么咖啡呢?”他把点咖啡的本子打开放到她面前。
“谢谢,我要一杯卡布奇诺加起沫牛奶。”
“看来,你喜欢口味比较重的咖啡。”
“是的,我比较喜欢浓呛的咖啡味。”
他用起沫器让牛奶起沫、冲气,然后把牛奶倒进咖啡里面捣拌。
“我自己来吧”。
“没事,我很乐意这样做。”他很认真地摇匀,生怕咖啡会溅到她浅蓝色的裙子上。
阳光越来越灿烂,透过玻璃窗温柔地点在玫瑰花瓣上,他们没有太多的言语,轻扬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个空白。
“我帮你点一杯冰水吧,喝咖啡之前,先喝一口冰水,能帮助咖啡味道鲜明地浮现出来。”
“真的吗?看来你很会品咖啡。”她晶亮的眼睛流露着几分敬佩之意。
“书上学的,冰水能让舌头的味蕾做好感受咖啡美味的准备!”
他们的网恋、相恋不到一年,就结婚了,生了个女儿,并给女儿取名 “如梦”。他们相识到结婚,是缘分来临,没有任何防备,而女儿的到来更像是一场梦。
生了孩子之后,伊汶感到孤独,夜里三点如梦哭得断气,而他鼾声如雷,更叫她心乱如麻,不得不把他踹醒。他睡眼朦胧,永远只会说一句:“好累,”然后蒙头又大睡。
他上班,她在家带孩子,日复一日。她内心有许多话,唯有自己对自己说。对于他,日子安稳,养家糊口,且未作过对不起家庭的事情,便已恨不得面前这个女人对自己感恩戴德,仅此而已,无其他想法。但这种心态他保持了不多久,就打破了。伊汶在半夜把他扯起来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开始变得烦躁,于是吵架。
他们越是吵架,如梦就哭得越大声,伊汶为了哄她,想尽各种办法,实在不耐烦的时候就打一下她的屁股,直到女儿自己哭累了睡去。尽管她会很心痛,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甚至她也会偷偷哭起来。
架吵多了,就会变得厌倦,他下班就索性对她爱理不理,不管伊汶做什么,说什么,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宁愿看电视、玩手机,或抱一下如梦,也不想和伊汶沟通,因为他知道永远无法沟通。于是,他们都在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梦呢,自从他第一次把ipad给如梦玩的时候,如梦似乎就知道那是个好东西,只要有ipad几乎不会哭泣,只要如梦不哭泣便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安慰。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河,而如梦就是连接这条河的桥。
一家三口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唯有如梦玩得不亦乐乎。他和伊汶的内心都生长着一股想要逃离的冲动,可是为了如梦,他们还是全力以赴地把家维持下去,肉体上的接触没有了任何的温暖柔情,床席上只有干巴巴的冰冷。实质上他们都精神出轨了,网络上都有了各自所依恋的情人,寻找新鲜生活的欲念像虱子一样爬满了他们的心窝,就像他们当年网恋时一样。
如梦还是喜欢一个人对着iPad的屏幕,激动的时候发出咯咯的笑,目不转睛。她恨不得钻进去和里面的小朋友一起玩,可她只能用渴望的眼神,时而流着口水喊着“爸爸”“妈妈”。
伊汶网络对头那个男人和她一样空虚,相互同命相怜。她有愧于自己的家庭,可是她的灵魂总要在这个城市里漂泊,除此之外,她无法让自己得到一丝释怀。她没有与那个男人见面,仅仅是和他聊天,甚至连彼此的照片都不曾见过,这就不算出轨吧?每当这样想的时候,她就不会产生任何的罪恶感。
他常常带着酒味晚归,归来时如梦早已安静入睡,于是在他眼里只剩下手机与手机里的另一个人。伊汶心照不宣,更不会去偷看他的手机,因为偷看他的手机代表着她还在乎,她坚决地让自己不去在乎。她坚信他的肉体和灵魂肯定与另一个女人狂欢过。
如梦不懂父母之间的游戏,嘴里依然会喊“爸爸”,“妈妈”,她会爬得更高了,把iPad赶到阳台去,推到楼下,或者顺着椅子爬过矮矮的栏杆去找她的iPad,找到了和它睡到一起去。
他和伊汶离婚了,就像结婚一样平常。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B﹠B咖啡店里一个男人邀请一个女人喝咖啡,男人认真地帮女人捣拌着咖啡。
“你为什么喜欢卡布奇诺?”
“意大利泡沫咖啡,当你喝第一口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泡沫破灭的苦涩,我就喜欢这种浓呛的味道,B﹠B其实就是Bubble and Burst,泡沫与破灭。”
男人有点恍然,沉默了一下,点了两杯冰水。
“冰水可以让舌头上的味蕾做好感受咖啡美味的准备”
“我知道,早知道。”
“我们结婚吧。”
“行啊。”
公交车站
◎雷丽娟
多少年,这个车站就“站”在那里了,任凭风的蹂躏,雨的鞭打。站台上原本发亮的油漆消退了,墙角的裂缝处每每在雨后长出杂草青苔,车站围墙的墙檐上盖有一层铁皮也裂了几道口子,锈迹斑斑。墙上到处都留下了顽皮孩子的涂鸦,乘客乱蹭的鞋印,形形式式的广告、寻人启事之类的“牛皮藓”,整个站甚至还有小孩浓浓的尿味儿。许多乘客在站台上站一站,往往捂着鼻子,或吐上一口唾沫,流露出极不愿意多留一会的模样。
偏偏站台靠墙一则是避风的。冷天,这一优点被几个卖牛杂小贩相中,每天将一把蓝布伞撑在那里,热锅上的蒸气东倒西歪,吸引不少候车人。夜晚,地上总会留下乱七八糟的纸巾、牛杂串棒子,混着地上的灰尘、烂果皮等,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垃圾,满目狼藉。
某年某月某天,突然一张大字告示贴出来,然后一群穿着工衣头戴安全帽的人开进车站里奋战了几天。车站被重修一新,墙角的碎砖乱石变成了两株绿萝,垃圾、杂草被清除干净,墙檐的烂铁皮换了新的,站台的栅栏也经改装焕发新姿,牛杂小贩子不知去向,墙上的涂鸦变成寓意深刻的公益宣传画:有宣传社会道德的,有讲解交通法则的,有赞美诚实守信的,有警示爱护环境的……图文并茂,五彩斑斓,吸引了行人驻足观望,啧啧称赞。这个公交车站,成了大街上一道小小的靓丽的风景线。接着,一辆油黑发亮的轿车开来,几个身穿皮革、手提公文包的人从车上下来,对着它指指点点,微笑,拍照,摄像。一阵喧闹后,登车绝尘而去,一股黑色汽车尾气在空中飘散。
喧闹过后是沉寂。车站恢复以往的日日夜夜,宽容接纳八方的乘客,默默对着路上人来与人往。
一场秋雨一场寒,再寒也寒不过这车站的百态。渐渐地,站场又露出了原来的面貌,墙角上又草虫滋生,“牛皮藓”又旧病复发,蓝布伞又在不知不觉中撑起,候车的人又往地上吐几口唾沫,蹭几下鞋底,原来亮丽的风景又变回谁都不愿意多留一会多看它一眼。
万物无言。这个公交车站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许多过往的行人和乘客,却似乎感觉到它发出迷惑的叹息:城市呀,生活呀,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泷江风云
---------------徐东
50
抗战开始以后,作为大后方的罗定,开始国民经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依然保持着三十年代初以来的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由于罗定是个苦旱的穷山区,水旱灾害频盈,生产发展养不活罗定人,经济收入一直在全国贫困线之下。
农业以稻谷、小麦、地谷、花生、蕃薯、木薯、黄豆、黑豆、绿豆、米豆、甘蔗、棉花、芝麻为主;林业以杉木、松木、竹子、桂皮、茶叶、油茶、桐油、乌榄为主;畜牧业以猪、鸡、鸭、牛、羊为主;水果以荔枝、龙眼、柑桔、柚子、大蕉、芒果、黄皮、沙梨、波萝、枇杷、杨桃、柿子、山渣为主;此外还有大麻、苎麻、冬瓜、木瓜、南瓜、豆角、萝白、芋头、白菜、芥菜、脉菜、饔菜、韭菜、紫苏、葱、羌、蒜等日常生活作物;还有伏苓、巴戟、金银花、菊花、勾藤、蝉蜕、陈皮、苏叶、黄精、金樱子、薏米、茨实、木香、樟油、桂油等药物;鱼类有鲮鱼、鲤鱼、莞鱼、鲫鱼、大头鱼、塘虱、蟮鱼、泥鳅、大虾、蚌蟹、蛙类等等。
由于罗定是农业大县,故在商业和市场流通领域充分显示了以上生产的产品及制品的浓厚特色。故从各地墟市到县城市场,按季节生产的产品大量充积,就是商店也是土杂货商店占了大的比例。
但是,县城的商店的商品则显示出内外结合、土洋结合、土杂货与加工制品结合的特点。县城商店多为外地人经营,本地人经营的比例很小,从这一点上也充分见出罗定人经济上的贫困。本地人的商店又多是本少、商品的档次也较低,而较有规模的商行几乎全是广州、南海、番禺等地的商人经营。这一点,广州沧陷以后更加突出。而较大的商店也是以零售、批发、加工商品相结合,一些号称商行的商号还兼代理南洋侨汇业务。不少商号都兼营榨油、制饼、制面、制酒、制腊味、制豆豉、制酱油等行业。主要的商店有同昌号、正和泰、义德号、鸿福号、英泰号、均盛号、厚昌和、生和号和以囤积待沽的成栈号;还有以经营五金百货为主的启昌号、茂泰号、瑞生栈、义隆栈、瑞生号、大益号、瑞昌号、怡盛荣号、福来号、益栈号、永和兴、广泰号、民生号、利昌荣、永安泰、瑞生隆、全盛号等;还有经营药材的大亚药行、天生堂、人生堂、冼三合药房等;还有专门经营制饼业和豆豉、酱油业的商店,等等。以上这些商号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全部商店统计,则大小不下百家。但这些商店在广州沧陷期间有过短暂的畸形繁荣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惨淡经营或半倒闭的萧条状态。
因广州沦陷后水陆交通受阻,民生中的衣着问题得靠土洋结合,而运输上又只靠三埠和湛江两路。故布疋只有云纱等几种,此外都是机织或家织的土布,靠的是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和童军纱。于是便带动了纺纱、织布业和染布业,从而又带动了棉花、麻类和薯良、蓝米、蚕桑等种植业。当时,家家都有纺纱车和织布机,各墟镇都有多 家染房并兼扇布业。只为一般人穿不起蚕丝制成的云纱布衣服,多数人都穿土布衣服,所以商店中的棉花和童军纱几乎成了销售市场的热门。这种市场的畸形情况,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
你说罗定向以豆豉、桂皮、茶叶、松香、粉和黄金纸著称,加之以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加工注入地方市场,抗战以来更加突出。但最感兴趣的竹器中的竹帽,最具有地方特色。竹帽有叶帽、铜鼓帽、壮丁帽和童军帽,制作方法大体上都是双层竹篾中间夹以竹叶再用蔑片收边且分帽顶和帽盖两部分。叶帽又分为大叶帽(或叫大眼帽)、中叶帽(或称夫帽)和小叶帽(或称鸭仔帽)三种,都是尖顶里面安上帽圈,大的约三尺直径,中的约二尺半直径且轻便秀气,小的约二尺直径更加轻便。这是山民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帽子,全靠它外出劳动时遮风挡雨,没有哪一家没有这种竹帽的。
而其它三种则较为高雅制作比较精致故价格也较贵。铜鼓帽的形状就像铜鼓的覆面,帽沿也像铜鼓的覆边,约有一寸大,故收边也在覆边的下面,帽面约二尺直径,竹篾较坚硬且以桐油光面,帽顶约五寸直径,里面形成一只浅穴刚好戴在头上。这种帽是外出使用的,在田里劳动时候少用它,因为它仅可以遮住肩部的阳光和雨水,而外出时则显得较为脱俗。壮丁帽产地在罗镜,故又称罗镜帽,帽身大小与铜鼓帽差不多,但没有覆边,而且竹篾很精细,饰以桐油则有金色的光泽,帽顶比铜鼓帽稍大,刚好是头部的大小。这种帽比铜鼓帽更轻巧,最初可能是当兵的人使用的,但抗战期间,青年、学生和商人都普遍使用了。还有一种叫童军帽,外形像钢盔,也较结实,也饰以桐油,因为抗战开始后,初中以下学生称童子军,都要使用这种竹帽,故称童军帽。但又有人称这种帽才是壮丁帽的。以上三种竹帽都是罗定特有的。
呵!很有趣,也很重要,因为这也是一种地方民俗风貌,不说一说以后就堙灭了。
是的。你若不喜欢,也可以不当小说去读就是了。
51
事因去年10月间,正当上海会战大势已去,南京亦危在旦夕之际,蔡廷锴于19日下午四时许在南京接受蒋介石召见后,小车出到门口不远,正转弯下斜坡,在四方城附近与第五兵站参谋长汤子谷的小车迎面相撞,左腿膝盖骨全部破碎,关节受伤,经由南京转武汉再转家庭所在的香港医院治疗,直到今年5月底才基本痊愈,故决意返乡休养。
这天下午五时在大湾南岸上岸,曾越等数十商绅代表已在岸上迎候。蔡廷锴一行稍事寒暄便乘小车回罗城,车抵牛岗墟,各界群众已在马路旁列队欢迎。蔡廷锴下车答礼,在礼炮声鼓掌声和锣鼓声中通过中山路直抵南门的泷江医院。蔡廷锴一行住泷江医院。
大秀所在的罗师学生队伍站在牛岗墟至雄镇墟尾,梁芝卿所在的罗中学生队伍站雄镇墟至新街口的街道两旁。仰慕已久的抗日英雄正迎面走来,大秀与芝卿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泪眼濛濛之中,只看见一位高高的农民样子的中年男子汉仰面含笑地缓缓而来,大家都热烈鼓掌并欢呼着“欢迎欢迎”。大秀的呼声特别响亮,但蔡廷锴在鼓掌挥手回礼中并未注意,只有走过罗中队伍时,芝卿站得最前,并几乎用哭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的时候,蔡廷锴同她轻轻地握了手。这种场面,芝卿平生第一次经历;同心目中的英雄握手,芝卿更是连梦也未曾有过。这一夜,东窗之下,菁莪院里,这位身世不幸的贵族小姐,竟一夜泪眼未干,更不曾入眠。她合上眼,一个高高的农民长相的轩昂人物便会立刻出现在脑际间,一个数千人沿街列队鸣炮鼓掌欢呼的热烈场面依然在脑际间久久不散。她想:呵!这就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指挥十九路军与日寇血战的蔡廷锴!
呵!这就是用淞沪的炮声
教这个世界认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蔡廷锴!
呵!这就是一个具有了
一个农民被饿死的经历
一个人民被压迫的痛苦
一个民族被侵略的仇恨
一个国家被灭亡的愤怒的
蔡廷锴!
呵!这就是只懂得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
就是卫国守士,为了她
可以洒热血、可以抛头颅的
蔡廷锴!
呵!这就是一挥手
千军万马就一齐奋起保卫神圣领土的
蔡廷锴!
呵!这就是在抗战中创造了
用黄豆去狙击敌兵
用步枪去击落敌机
这样的现代传奇并写入过教科书的
蔡廷锴!
呵!这就是
第一次打破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族爱国高度
第一次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的
蔡廷锴!
呵呵!这就是
被世人称为
中国第一个抗日民族英雄的
蔡廷锴!!
……
七月一日举行欢迎大会,三罗各界民众约三千人集合在中山纪念亭前的罗师球场上聆听蔡廷锴的训示。欢呼声鼓掌声响彻全场。
泪眼朦胧中的大秀和梁芝卿各在自己的站地上,只看见纪念亭上一只高大的身影挥着手说道:
我们罗定以至三罗的父老乡亲们!
我蔡某人非常感激乡亲们的热诚支持和亲切的关怀!(长时间热烈欢呼鼓掌)
我蔡某人有今日,完全是乡亲们的培养和支持的结果!(长时间欢呼鼓掌)
今天,正当日寇侵华,国家和民族兴亡系于千钧一发的严重时刻,我蔡某人回到了父老乡亲们的身旁!(此时,场内民众开始啜泣流泪)。
我深深地知道,我们三罗民众有着高度的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一·二八”淞沪抗战那种英勇、顽强和智慧无比的抗敌精神,已为全世界人民所称颂!淞沪抗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志气,战士们大多数都是三罗子弟,我蔡某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此,我再次向你们致以深深的敬礼和亲切的问候!(长时间热烈的欢呼鼓掌。蔡廷锴走到台前与拥到台下的民众一一握手。这时,场内开始听到欢呼声和哭泣声混成一片;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蔡廷锴同大家一起高呼。)
乡亲们!大敌当前,我们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呵!大家必须要踊跃参军!我们都看过花木兰、赵子龙、薛仁贵、岳飞和杨家将的戏嘛!我们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从军报国、为国立功!(热烈欢呼鼓掌)
同时还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还要搞好后方的生产建设,以此有力地支援前方的将士们!他们正在卫国守土、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呵!(此时场内民众的鼓掌声欢呼和哭泣声混成一片,并再次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但是我听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就是为塔脚这弹丸之地的管理问题,罗定与郁南之间闹起了不应有的争斗。罗定郁南本是一家、山水相连、民众相亲,并共饮一江之水,塔脚不管划归谁,七层宝塔映衬三罗之形胜,都是共同所享的历史人文精神,有什么必要为此长期相斗呵?!你们有本事到前线去杀敌立功、卫国守土嘛!因此我呼吁大家再不要斗了,区划问题由政府协商解决,好不好?!(场内一片鼓掌叫好声)
父老乡亲们!我蔡某人今日回乡暂时休养,却受到这样盛大的欢迎,心里实在有愧!我没有准备,也没有什么可讲,我只有再次向大家鞠躬,再次向乡亲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此时场内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欢呼声鼓掌声,直至蔡廷锴走下中山纪念亭并离开会场。)
(未完待续)
纪检战士反腐忙
◎梁勇华
人民期盼党召唤,
反腐倡廉斗志满。
贪官祸国又害民,
齐声喊,
坚决查处手不软。
精兵强将齐出动,
传问证人又盘账。
日夜忙碌不停息,
同心力,
依法依章开战场。
有人送钱又送物,
有人使黑卑又鄙。
威逼利诱不动摇,
深入查,
一身正气立天地。
追缴赃物归国库,
案人个个无处藏。
掌声荣誉不陶醉,
莫松劲,
“老虎苍蝇”全扫光。
诗二首
◎郑刚荣
业余作者
八小时外有至爱,
舞文弄墨乐开怀。
不为稿费不为名,
只为人生添精彩。
文 友
父母坟前摆祭品,
不摆三牲摆诗文:
莫谓文章不值钱,
励志冶情胜金银。
遥望长岗坡渡槽
◎黄活汉
传说鲧偷息壤望治水救天下
传说禹凿河道终得疏浚九州
上古的神话又形象又传神
可现代的故事更真切感人
长岗坡,罗定人的骄傲
父辈们挺起裸露的脊梁
硬生生撑出一个中国水利奇迹
汗水变成河流
从天际流到村庄
五十年前的那些激情岁月
箕畚、担挑与天公斗得热火朝天
当代的愚公累了饿了
吼一句泷州山歌
吸一口旱烟
歌声里有无尽的力量
烟火中有无穷的能量
难怪五十年后的今天
流水还回荡成一首响亮的歌
难怪五十年后的今天
人们来到这里还会那么感动
十里渡槽“引太灌金”
“南国红旗渠”名传神州
渠水流过昨天流到今天
稻田上的稻穗年年笑弯了腰
今年,泷州大地披上了节目的盛装
我看到肖东坡和笑林的《乡约》节目
从京城走进了罗定这稻米之乡
罗定稻米赞
◎区杰中
(欣闻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罗定稻米”续罗定肉桂、罗定绉纱鱼腐和泗纶蒸笼之后,成为我市第四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而且这次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米只有罗定大米和安徽怀远白莲坡贡米。特作顺口溜一首,以示祝贺。)
得天独厚泷州地,山清水秀土地肥。
粒粒靓米似缅玉,啖啖米饭清香味。
自古盛产优质米,黑白赤紫有的是。
营养丰富且低碳,一日三餐延寿期。
深化改革应天时,龙乡尤得其地利。
江南塞北赛好米,“罗定稻米”扛红旗!
罗定稻米人人爱,生产前景阔无比。
占领中外大市场,实现农业再腾飞!
诗联
◎曾义成
中国梦楹联二联
万里东风杼壮志,
百年美梦化宏图。
赤县腾飞圆好梦,
泷州崛起换新天。
示外孙女杨悦桃
美梦成真入实中,
悦桃须记学无穷。
攻书勤敏天才路,
无限风光在顶峰。
晨景(外二首)
◎李光东
昨夜星辰昨夜风,醒来窗外全无踪。
莺语蝉鸣景色美,云薄天深初阳红。
寻龙
远田偶见白鹤飞,青山云中入翠微。
道骨尤喜风飒飒,仙踪常有雨霏霏。
寻得地龙转头处,通幽山水是玄机。
了法尽入掌中诀,心境豁达溢须眉。
立 冬
立冬天更清,大地归沉静。
山立总无语,水流全不惊。
草木始瑟缩,根基蓄华荣。
随缘看四季,坐听鹰厉呜。
鹧鸪天
——贺谢启焕先生文集《真情大爱》
首发大会
◎陈建炎
立冬过后景色新,交通楼阁喜袭人。
细听老梅新花放,真情大爱暖氤氲。
粤西大地有深根,人说从来多高人。
但愿杏林花满园,一年四季尽是春。
鱼腐情
◎黄定标
一
罗定鱼腐绉纱名,滑香曾获胡总评。
东南西北寻味客,无人不恋粤西行。
注: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
罗定时曾品尝罗定绉纱鱼腐,评曰:“甘香软滑,
可媲美山珍海味”。
二
旅外邑人诸父兄,当中多有食之星。
老来常作还乡梦,皆因欲了鱼腐情。
三
日已西斜车发迟,村头话别正依依。
三婶送来乡情物:“鱼腐新烹三四提。”
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筑梦中国,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振兴民族,有赖于正确的价值引领。心怀光明,自强而弘毅;踏石有痕,明辨而笃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必须发挥文艺的作用,必须弘扬文艺形象的强大感召力和文艺家勇于担当的人格力量。为了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起来,我们向全市文艺工作者发出倡议: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中,用我们熟悉和擅长的各种艺术形式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凝聚文化力量,为社会描绘共同理想,为人民构建精神家园,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时刻不忘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艺术理想、艺术良知和职业操守,牢记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以最大的热情和昂扬的激情投入创作,献身艺术,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台上台下一样,人前人后一样。带头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抵制“黄、赌、毒、黑”等违法乱纪行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守护者。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修身律己、磨砺品行、德艺双馨、行为世范。树立公众人物的良好社会形象,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影响力,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为各界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表率。
戏比天大,德如地厚。让我们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彼岸奋进!
罗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