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博物馆 徐子明
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龙龛岩石室内,文物本体包括唐代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一处,清代冯龙官题刻、仪克中题刻、何仁镜何祈惠父子题刻、湾溪菊主人题刻、金山陈士彬题刻,以及民国周学仕题名石刻等石刻6处。其中唐代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镌刻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高76至80厘米,宽113至115厘米,作者为泷州(今罗定市)开阳人陈集原。碑文竖刻,楷书阴刻,共40行1238字,其中刻有武则天时代创造的15个异体汉字。石室内还有明清以来的访碑石刻多种,可辨认的访碑墨书题记100多处。
综观历代金古家的考评,龙龛岩摩崖石刻在内容文字上、历史价值上、现实意义上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龙龛岩摩崖石刻有刻石绝对年代,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是极为珍贵的石刻文字材料。
龙龛道场辟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七年;《龙龛道场铭》镌刻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距今亦有一千三百零九年。较肇庆七星岩《端州石室记》(刻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阳山《千岩表》、英德《盤龙御室记》、南山《英州南山圣寿水车记》及苏轼父子游圣寿南山题字等著名摩崖石刻为早。
第二、龙龛岩摩崖石刻是广东保留文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块石刻。
《龙龛道场铭》刻石文字多,共1238字,历经千余年,所刻文字不受流水渗蚀,不为人畜损毁,且字句清晰,是广东乃至岭南已知摩崖石刻之冠;
第三、龙龛岩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对于研究我国佛教的发展和佛学思想的体系与及在岭南的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内容而言,《龙龛道场铭》是一篇阐扬佛教思想的较早文献,论述了龙龛岩设立道场的经过及其兴衰情况,记述了佛教在岭南早期的传播及其与封建皇权的关系,对武则天利用佛教进行统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可与唐太宗《三藏圣教序》相比较。
第四、龙龛岩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是探讨岭南文化发展和研究岭南文学的一个重要材料。
《龙龛道场铭》具有六朝骈文风格,讲究骈偶、平仄和藻绘,读来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文学形式美,被作为有代表性文学作品收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徴》。吴天任誉其文章“骈俪工切,为六朝后文章一大特点,叶恭绰称其“文章之佳,为岭南诸碑文之冠”。黄权称之为“粤之至宝”,又谓“将军能文,无一字一句不无来历”;欧阳辅称“实粤中第一古碑”,彭泰来诗云“岭南唐刻今在世,屈指最古龙龛铭”;
第五、龙龛岩摩崖石刻是文字学研究的一个珍贵资料,它对于我国文字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龙龛道场铭》全文1238字,其中使用了武后17个造字中的15个(国、天、地、人、年、月、日、星、初、圣、正、载、证、整、臣),使武周创造和使用过的文字大部分得以保存,足可考见当时武后新字流行概况。石刻还使用了大量六朝碑版俗字,保存了一批隋唐时代使用的汉文字,《龙龛道场铭》是广东绝无仅有的一处唐武周年间刻石(全国亦仅有四处,广西、新疆、甘肃敦煌各一处),所用的武后造字既可据以校正文献所载,又比史志字书较为可据;
第六、龙龛岩摩崖石刻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及镌刻技艺的珍贵实物材料。
《龙龛道场铭》石刻属楷书阴刻,笔法遒丽,带古朴而富有豪气的北碑风格,间有逸气的行体,其镌刻技艺精湛娴熟,出自当地巧匠之手。历代金石学家对龙龛岩摩崖石刻给予极高评价:
第七、龙龛岩摩崖石刻对于研究铭序作者陈集原这一泷州陈氏家庭的发展情况,也是一篇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
《龙龛道场铭》阐述了龙龛道场从创建到多次修建这七十多年间的变迁历史,撰写铭序者为泷州(治今罗定市南)开阳陈集原,是武则天时期的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颖川郡开国公。陈家世为岭表酋长。曾祖法念,梁时驸马,为新、石二州刺史,以孝义训溪峒蛮族。祖父佛智,父龙树,子仁谦。自佛智以下四世祀乡贤。自法念开始,在地方开化训导,已有一千五百年了,今罗定市围底镇古模村陈族,据族谱并称为集原后裔,亦即法念裔孙。
第八、龙龛岩一带,奇峰怪石,平地拔起,矗立空际,岩穴幽深,钟乳奇石,流水内响,人行其下,但觉万象罗列,目眩神迷,洞内更有古迹摩崖唐刻及题刻。这些必能吸引考古观光旅游,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并藉此保护历史文物,具有实用性较强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龙龛岩摩崖石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而称著于世,为全国仅存四处武后时期石刻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与广西智城碑一佛一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龙龛岩摩崖石刻的研究价值,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为研究我国唐代政治和佛教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岭南佛教、文学、书法艺术源流以及地方特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