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博物馆 徐子明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罗平横垌背夫山战国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百粤文化,被称为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原人口不断的南迁,使古百粤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了交融,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南江文化。而独具特色的罗定古建筑,正是南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罗定市博物馆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全市范围内的古建筑特色和保护现状开展了专项调查,现分析如下:
一、罗定古建筑概况
古建筑631处,占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67.78%,其中新发现611处,占总量的65.63%;复查20处,占总量的2.15%。子类多达13类,其中宅第民居323处,占古建筑总量的51.19%。祠堂200处,占古建筑总量的31.7%。罗定古建筑多分布在一些大镇,如素龙镇132处,占该镇总量的76%;围底镇61处,占该镇总量的75%;苹塘镇53处,占该镇总量的68%;泗纶镇46处,占该镇总量的85%;罗镜镇45处,占该镇总量的56%;罗平镇34处,占该镇总量的68%;罗城镇33处,占该镇总量的72%;附城镇30处,占该镇总量的71%。罗定古建筑按子类分,宅第民居339处,占古建筑总量的54%;坛庙祠堂183处,占古建筑总量的29%;池塘井泉41处,占古建筑总量的6%,桥涵码头25处,城垣城楼6处,堤坝渠堰1处,店铺作坊4处,牌坊影壁1处,学堂书院17处,寺观塔幢3处,亭台楼阙1处,衙署官邸1处,其他古建筑10处。
二、罗定古建筑特色
古建筑是罗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数量最多的类别。罗定市现存的古建筑,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从建筑规模,建筑工艺水平、艺术特点等方面均能很好地表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形态、文化的水平。我市明清建筑物既有岭南建筑风格与特点,也具有南江地区的地域特色。在岭南(珠江)区域文化圈中,罗定古建筑应当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其建筑特点和风格各异。古建筑中,又以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桥涵码头、池塘井泉较集中的地方,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或古村落。如倒流榜古民居群为清代著名的建筑群,朗南九座屋古建筑群为较为完善的古建筑群。
在众多的古建筑中,以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等的建筑特色较为明显,下面对古建筑的选址、年代、用料、结构、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1、选址讲究风水。
罗定古建筑宅第民居的选址,一般讲究风水学说,古人会精心选择适于生存发展的“风水宝地,并形成“负阴抱阳、面水背山,土肥草茂 ,水甘质轻,藏风聚气”的选址要诀,希望左有青龙(流水),右有白虎(长道),前有朱雀(池塘),后有玄武(丘陵)。俗语说,“山环水抱必有气”,就是说依山傍水的地方一定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场。因此,古建筑群的形成一般背有山甚至三面环山,前面必有池塘,如平南古建筑群,朗南九座屋古建筑群等。
2、建筑年代
我市现存的古代建筑,最早可以推至明中期。部分明末清初的古建筑,清代重修时增加了新的建筑内容,也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
池塘井泉多始建于明代,有井才有村,说明罗定人的先祖对水源的重视。如平南村的榃化井,据村民说他们的祖先是因为这个井才在当地定居的。桥涵码头中部分建于明朝,多数建于清朝。为方便生产生活交流,人们在居住地附近的小河小溪流间建造桥涵码头。村民在当地开枝散叶,发展壮大,不断建造房子以适应人口的增加,到了清早、中期,形成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或古村落。这种发展在始建于明朝的众多宅第民居和坛庙祠堂中得到见证。始建于明代的宅第民居4处,如素龙街道的十镬耳屋、围底镇的城围老镬耳屋、罗城街道的楼脚民居和黑门墩老宅;始建于明代的坛庙祠堂就有潭祝黄氏宗祠、上池岗黄氏大夫祠、船步镇的素乐邓公祠、罗平镇的惠民庙、附城街道的同仁村白庙、朗塘镇的四条桅黎氏宗祠、罗城街道的谭御史祠和平田祠等8处。
3、建筑用料考究
古建筑能保存至今,很大部分原因是建筑本体的用料考究。
桥梁。桥梁的建筑材料有特制的大块青砖、质地较硬的方块或长条花岗岩石和花岗岩石板。如西岸拱桥头砖拱桥使用青砖,西岩石拱桥、金鸡岭石拱桥使用花岗岩石,而三坪石板桥则使用整块石板。
井泉。井泉使用花岗岩石、红砂石或青砖砌筑井壁,井壁通常预留下井台阶,部分古井还在井壁嵌镶建井碑记。如罗城镇石围的谭氏乡贤井就有一块石碑嵌镶在井壁,水满时期石碑隐没于井水里,水浅时石碑自然暴露无遗。
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1)建筑台基使用红砂岩石、花岗岩石或青砖砌筑,也有用三合土夯筑而成,还有使用红砂岩石、花岗岩石和三合土夯土共同构筑台基的。如平南古建筑群的仁泽大屋就使用了这种方法。(2)建筑墙体多样化。墙体的建筑材料包括水磨青砖、泥砖、夯土、卵石、片石等。建筑材料中以水磨青砖为墙体的较广泛,一种取巧的方法是使用青砖包泥砖墙,即外面是青砖,里面则使用泥砖。青砖是南江独有的凹心形砖,这种砖自明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分阴阳面,砖身轻,用这种砖砌出的墙体稳固性好、能隔音隔热。三合土夯土板筑墙采用当地的上等石灰、粘结度相当高的黄泥和坑沙,经过特殊的工艺流程,夯筑成墙。这种三合土墙异常坚固,多在出现于苹塘、金鸡一带,如苹塘镇的龙吉村五惇堂、乾皖老屋的墙体使用全夯土板筑到顶,甚至镬耳及围墙也一样。而卵石和片石的使用只在少数地方使用,这应该是就地取材的一各建造方式。如泗纶镇的象狮坪大圆屋,据传是靠捡垃圾为生的女主人,每天从附近的山上捡回的片石,建造的片石墙体大屋。(3)梁架用料考究。古建筑中的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均采用木结构梁架组合形成屋顶。坛庙祠堂和学堂书院的前檐廊都有木步梁、斗拱,室内通常使用大木柱承重。
4、结构布局巧妙
罗定古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由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座房子由几个间组成。这在坛庙祠堂类建筑中最能体现。如罗定学宫的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建筑布局一般都是院落式,既有四合院式,也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如梁家庄园是三路建筑和三进院落组成的“九座屋,此外还有埒口九座屋、朗南九座屋、蓝村九座屋等等大型的四合院式建筑。三合院式是由三进院和三面房屋和一面墙围成庭院的建筑格局。如围底的从化公老屋、三叉楼等。
无论是三合院式建筑还是四合院式建筑,平面布局一般为左右对称,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小规模建筑只有中路,大规模建筑在中路两旁各加一路或两路附屋,形成三路三进或五路三进、五路五进的建筑布局。中轴线上为主要厅堂,每厅为一进,全屋一般为二至三进,厅之间用小天井相隔。罗定古民居建筑的天井无上盖,既可通风采光,又能接四面水,取“引水归堂”之意。天井两侧有廊房,用作居住或厨房,大厅两侧为偏厅、偏房。附屋与中路建筑或附屋与附屋之间有“青云巷”相隔,具有交通、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
稳固封闭的结构。古民居的外墙体较为厚实,从墙体用料来分,主要有青砖墙、三合土墙和青砖加泥砖墙。出入口一般只有大门,三路以上的建筑开一纵巷后门或两侧门,也有在青云巷的前面开小门。这种结构主要用于防盗,也为了方便管理。正门多有坚实趟栊门,两侧门和纵巷小门均有坚实的横插栊或企栊进行加固,个别大屋更加装有天井防盗铁丝网罩,防盗功能特强。
5、讲究与大自然的结合。罗定境内的古民居,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建筑,前面一般有围墙,围墙内为地堂,两侧建有推车首,在其中一侧推车首开设斗门,也有在围墙中间开小斗门。没有围墙地堂的民居,一般在第一进后有较大的天井,并在天井两侧设小天井花园。在大屋或围墙的前面,一般有一口或天然或自然的半圆形水塘,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在风水学角度取 “水为财”之意。
6、装饰工艺独特
古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建筑的建设者们为表达美好愿望,或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或增加建筑的美感和气势,往往对建筑内外进行考究的装饰,装饰艺术以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绘画最具特色。在清末民初的建筑中常常有“茶亭张呀”等工匠的名字,证明这些工匠都来自本地。正面或侧面砌各式镬耳,原有防风、防火功能,后期以装饰作用为主。檐底绘精美壁画,屋脊多以灰塑装饰,屋内门屏和梁架多有精美木雕装饰。木雕和石雕工艺以连州镇万车必名李公祠较为突出。石雕则以楼脚民居的较为精美。
综上所述,罗定古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岭南建筑特明显,开放性与多元化结合,讲究通风透气,采光和排水性能好。如金鸡大垌八角楼的东方雕楼与清式大屋的互配结构都显示出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结合的特点;2、世俗性。罗定古建筑多数采纳当地民间建筑特色,迎合大众的审美,大众化思想明显;3、兼容性和创新性。罗定人在走三行的过程中,吸取了各地建筑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建筑。
三、罗定古建筑保护现状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古民居建筑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权不清,产权人过多,只使用不维修保养,或造成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古民居存在产权不清或或产权人过多的情况。如在土改时划归集体所有的民居,多数不再使用,也无人管理,更不承担维修责任,产权所有人任由房屋被盗、损毁甚至自然倒塌;一些土改时分给农户居住使用的房屋,至今大部分户主已迁出,对房屋不再使用也不维护管理,更甚者将部分文物拆走;一些传承了几代人的大屋也多数不再居住或只作为香火堂使用,后人众多,业主也多,对于房屋的管理维护存在分歧意见,也难以进行修葺。这一类古民居往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祠堂建造之初往往是作为宗族资产而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土改运动的改造,许多祠堂或被基层行政机构征用成为办公地点,或被分给贫下中农居住、使用,这是产权的临时变更。在改革开放之后,多数祠堂建筑归为宗族所有族人或所在村委管理。被国家征为国有的祠堂也归还为宗族所有或由村委管理,这就决定了其权属为集体所有。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办理婚、丧、寿、喜等事的活动场所,更是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的会聚场所,在族人中占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祠堂建筑得以整体保存。而一些称为学堂书院的建筑往往同时也是祠堂,因而也得以保存。
2、保护意识不强。由于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许多民居受到不到程度的损毁、破坏、随意拆除或改建;有些古建筑虽然有人居住,但无能力维修,一有损毁便随意改建,使原有古建筑改变原貌。在房地产开发、“三旧”改造、城市化过程、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古民居被拆除。
3、使用率不高。
古民居建筑的使用率一般不高,除祠堂因为作为公众拜祭场所而经常使用外,其他古建筑的使用率不高。少数房屋只有孤寡老人居住,或用作临终老人的最后居所,或用作拜祭祖先的香火堂,只在办理红白喜事或春分清明时使用。能够开发用于娱乐、观光旅游的古民居不多。由于平日的闲置和疏于管理,致使大部分古民居面临人为破坏或自然损毁甚至倒塌的危险。
四、古建筑保护的严峻形势
在古建筑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原因影响,不少古建筑或面临倒塌的危险,或面临拆毁的处境,或遭受人为破坏和改变原貌的困境。
受自然因素影响,罗定的古建筑遭地衣菌丝破坏,虫蛀、白蚁侵蚀和老鼠咬坏木质结构等,最终可能导致建筑的主梁腐朽甚至整体房屋的倒塌。
受环境因素影响,罗定古建筑遭污染严重。如井泉多筑在村中或农田间,受污染严重,加上井泉本身更新能力较差,周边排水条件差,村民用上自来水后对井泉缺乏了维护,造成多数井泉水质一般。
受经济建设的影响,古建筑的保护面临新的威胁,在房地产开发、“三旧”改造、城市化过程、新农村建设中,边普查边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物保护经费和文博人员的配套,远远未能跟得上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认识不到位,修缮中不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改变了文物原状,改变了历史风貌;一些已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未能落实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一大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于法律地位尚未明确,保护工作难上加难,面临着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的威胁。
六、罗定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古建筑保护工作面临多重压力。我们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对古建筑进行了专题的调研分析,就我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如下意见:
1、罗定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制订了一些方案和规划,如《罗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罗定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罗定市文物博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分为长期、中期和近期的,争取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项目立上政府议事日程,申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扶持项目,或引进投资,这些项目将成为我市的特色文化项目;
2、各级政府部门理顺古民居、学堂书院、坛庙祠堂的管理权属和责任,督促相关业主对古建筑及时进行维护管理。文物部门及时对古建筑的修缮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使其在维修过程中按照文物的原貌进行修缮。
3、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及时划定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保护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整合古建筑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古民居的多重价值和综合效益,展现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地方知名度,开发其历史文化旅游价值,与发展传统艺术、民间工艺、传统农产品、传统手工业产品相结合,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5、利用古建筑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合理利用古建筑资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或文化活动中心(室)、老人活动中心,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改善民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6、科学保护,合理规划,和谐发展。合理规划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利用,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本地特色,制订保护规划,使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三旧”改造中注意保护和利用好古民居,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在“绿道”建设中,利用古民居作为休息站、参观点和景观节点。
7、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对古建筑进行整合利用,开发特色文物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1)、三罗文化古书院特色文化。罗定学宫至石牛山文峰塔中轴线沿线一带历史文化古迹,如三元宝塔、罗定学宫、罗定古城墙和古码头、撷园、彭家祠、菁莪书院、兴濂书院(陈家祠)、谭御史寿海公祠、城区四大阳宅(高街思门墩黄氏老宅、平西辛和就大屋、南永平村大夫第、细坑谭其镜旧居)、罗城楼脚古民居、榃祝黄氏宗祠、石牛山文峰塔、石牛庙遗址等,形成三罗文化古书院中轴线。罗定学宫公园将成为特色文化品牌;罗定文塔,利用河堤的构筑,将文塔所在的区域建设成为文塔公园,并将绿道的建设融入其中,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也成为特色旅游项目。
(2)、罗定文化主题园区。结合绿道建设,主题园区以文塔公园为中心,向沿江两边一带延伸,长约4公里。园区主要规划三大功能区:一是历史文化功能区。把文塔、龙龛岩唐代摩崖石刻、罗定学宫、蔡廷锴故居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一定的比例复制在园区内。设置系列的雕塑群和奇石石刻景观,把罗定的青铜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通过雕塑和石刻艺术反映出来。通过参观园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就能了解罗定的历史文化。二是非遗传承和文艺创作功能区。对文塔公园里的旧货仓、旧厂房等原有设施进行装饰改造,专门用于画家村、摄影棚、民俗工艺制作、动漫制作、音乐制作、书法创作等从事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平台,使之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三是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区。以园区里的绿道(文道)作为主线,专门设置健身器材、舞池乐池、水上娱乐等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该园区建成后,成为一个展示南江流域罗定历史文化的平台,一个为文化产业提供创作生产的基地,一个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中心,成为城区文化旅游的龙头。
(3)、石牛山文化公园。石牛山离市区5公里,现存文峰塔、石牛庙遗址等,“石牛仙踪”是泷州八景之一,山上可观“十里明镜”、“四凤朝阳”等景色。利用石牛山的文化古迹,结合在建的绿道,在2015年前,建设石牛山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城区市民文化休闲、登山健身的新去处。
(4)、龙龛岩摩崖石刻古道场。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苹塘镇谈礼村龙龛岩,唐武德四年(621),永县令陈普光在洞中辟立道场,岩内有唐及清代石刻9题,其中唐代1题、清代8题。最著名的是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的《龙龛道场铭并序》,其余为访碑而题刻。《龙龛道场铭并序》石刻的研究价值,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罗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要通过开发利用,重建开元寺,重修道场,复原原貌,使之成为展现我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阵地。
(5)、长岗坡渡槽水利文化旅游区。长岗坡渡槽位于罗平镇,全长5.2公里,素有“南国红旗渠”之称。长岗坡渡槽的建筑本身对研究建筑技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长岗坡渡槽水利文化旅游区的规划以水利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题,整合资源,通过打造世界第一渡槽瀑布、水上乐园等标志性景观、景点,将长岗坡渡槽水利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水利观光、乡村休闲、科普展示、摄影写生等综合性功能的旅游区,成为罗定市城市名片和旅游新地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6)、罗定百越文化博览园。梁家庄园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庄园建筑,是研究近代史农村经济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南江文化典型代表。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利用现有的梁家庄园原有的古建筑九座屋、粮仓、炮楼六座、码头、古街等融资建设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百越文化博览园,将南江流域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文物博物等元素渗透到整个园区,博览园建成后,成为我市乃至粤西地区一个新亮点。
(7)、罗定学宫公园。用5到10年的时间,在罗定学宫第一期修缮工程的基础上,建设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罗定学宫公园。公园主要包括三个功能区:一是学宫建筑功能区。专供游客参观学宫和拜祭孔子。二是学习培训功能区。成立孔子学校,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和培训,弘扬传统文化。三是休闲娱乐功能区。在园区内专设健身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健身娱乐的地方。
8、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文物法规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提升市民对文化遗产特别是古建筑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构建全社会努力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
经过考察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罗定古建筑在选址、年代、用料、结构、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的特色,同时更具独特的南江建筑特色。
2、罗定古建筑上保留的精美砖雕、木雕、灰塑、墙画等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南江民间艺术佳作。
3、罗定古建筑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以及建筑工艺做法上都反映出明清时期的特征,历次修葺也留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民俗信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罗定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是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开展南江古建筑文化研究应是今后南江文化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