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档能够佐证千年历史,无档说不清古往今来”。档案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它是过去和现在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有着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
“档案”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期,众说纷纭。较多的论证是在明末清初。据杨宾的《柳边纪略》所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档案”一词在文书中成为通用术语,约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此以前,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称为“典册”、“典籍”、“图籍”;汉魏以后称为“文书”、“文案”;唐宋以后称为“文卷”、“案卷”、“案牍”等。
据考古发掘,在西周的周原地区和镐京遗址,发现有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制的“甲骨档案”,在青铜器上铸制的“金文档案”,有春秋以来刻于碑石上的“石文档案”,有把一些贵重文书织写于丝绢上的“缣帛档案”,在陶器上刻文制成的“陶文档案”以及为数不少的“简牍档案”。竹片为简,木片为牍,在造纸术未发明前,是书写文书的主要材料。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直到东晋时太尉桓玄明令,原以简牍书写的官府公文,悉改黄纸。“纸质档案”从此普遍使用。
据史书载,古代从事管理档案的官员,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西周初期由“巫史”(也称贞人)管理甲骨档案。春秋战国时期,由“史”官管理“简牍档案”。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老子(李聃),曾任周朝天府的守藏史(也称柱下史)。各国有设“内史”、“左史”、“右史”、“御史”等,当时史官与档案官员职兼一身,即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行”。汉代设立有收藏档案图籍库——石渠阁、天禄阁等,现在汉长安故城留有遗迹。管理档案的官员称“史令”、“令史”、“书令史”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班昭均做过汉朝的史官,管理过文书档案。郡太守和县令之下设主簿等官,管理档案。魏晋南北朝时期,设尚书、主书管理图籍档案。隋唐时期,出现了专门管理人事档案的“甲历”、“甲库”,其管理人员称“甲库令史”。在宋、元、明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了存放档案的“架阁库”,配“管勾”、“守当员”管理档案。清代设立“档房”(或库房),设“书吏”管理档案等。
古代档案的类型,主要是文书档案,还有图册、计簿、户籍等专业档案。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际交往,开始出现外交档案、科学技术档案以及声像档案等。
罗定,从古到今,虽然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但除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资料比较齐全外,历史档案存留无几。罗定早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泷水教渝张瑺就编纂了《泷水县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尚无档案志书。如今,《罗定市档案志》终于诞生,这既是罗定档案局(馆)历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心血,又是全市档案界的一件盛事、喜事。
“档为证,史为凭”。《罗定市档案志》记述了档案机构的演变、人员更替、档案工作发展概况及其经验教训。全书集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具有资政、教育、存史、交流的作用,希望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认真阅读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和收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罗定档案事业发展的美好画卷,为把罗定建设成为生态优美、法治优良、繁荣兴旺、人民幸福的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陈凤芝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