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文物调查,从九座屋开始
千点古迹登记,在朗塘镇完成
——朗塘镇文物普查小结
去年元月12日,广州大学建筑系近百师生到朗塘镇九座屋开展乡村古建筑文物调查,拉开了罗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帷幕。罗定市文物普查办公室在九座屋举行文物普查启动仪式,向文物普查队授旗,开始启动行程万里的文物普查。
金秋十月,文物普查队再到朗塘镇继续进行普查,登记文物点31处,新发现29处,复查点2处。其中古建民居13处,祠堂6处,书塾1处,古桥3座,炮楼1座,古庙1处,营堡遗址1处,名人故居1处,纪念性建筑物1处,古代地质灾害遗址1处。至此,文物普查队走遍了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居委,共登记了文物点927处,完成了田野调查的阶段任务。
朗塘镇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朗南村,在九座屋和四条桅两个小村就登记祠堂、府第、民居、书塾16处。主要大宅为龙田里,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平面布局三路三进,共有九条主屋脊,俗称九座屋,也叫九条梁,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其后建筑的三和里面积1500平方米,凤岗里2680平方米。二座为清中建筑,三座为清末建筑,属于广府与客家地区建筑的结合体,而正立面山墙设置大镬耳又凸显当地地方特色,建筑物包含有黑色、黄色、青色、红色等多种色彩,装饰有挑梁、斗拱、插梁、屏门木雕、封檐板木雕、素瓷花窗、龙船脊、博古脊等,前院明堂有两推车首,分别作桥厅和花厅,后堂正厅供奉祖先神位,俗称香火堂,围墙外有半月塘,以助风水。三合土夯土墙与青砖包坭砖墙的结合,使到外部美观,内部实用,防御性能好,屋顶结构杂而不乱,呈现纵横交错的韵味。门的构造非常讲究防盗,也讲究艺术性,有圆条趟栊,甚至有菱花形、八角形趟栊,有插栊,有企栊,内外双层企栊等。木雕主要在檐口板、屏风门板、出跳和神楼龛罩等,非常讲究章法,在适应气候方面,大量天井和冷巷的设置使室内自然通风,在火热的夏天室内也非常阴凉,体现了处于亚热带气候古建筑的特色。
九座屋的敷文书院是一处典型的古代乡村书院,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后来一直做乡村小学,规模较大,占地两亩,可以反映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
民居
九座屋黎姓自四条桅村迁来,四条桅村有外翰第、武德第和黎氏宗祠,因为村内立有四条桅杆而得名,武德堂现为香火堂,设有武德骑尉祖堂。黎氏宗祠建于外村,是一处年代较早、较大型的祠堂,二进硬山顶龙船博古脊,八角形石檐柱,有鼓乐台和神堂龛罩,门外有半圆弧围墙和半月塘,地域特色明显。
朗塘居委大朗村有黎庶望祖屋和黎庶望故居。黎庶望为黄埔一期毕业生,十九路军高级参议,曾任罗定县县长,是最年轻县长之一,兄弟三人都是民国要员。黎庶望故居建于其祖屋后面,左后侧有三层高的青砖炮楼。
石庵和北羌位于朗塘东侧,境内石灰岩山峰林立,有五马巡城,韩信点兵、将军捧印、天子岭和天子岩洞等,景色秀丽。境内洞穴众多,既有风景观光洞穴,也有剿匪战斗遗址洞穴,也有供古脊椎动物考古洞穴。北羌现存一座四层三合土夯土炮楼,
北羌炮楼
罗阳八角楼为一处民国期间的典型庙宇建筑。建筑建于关帝庙原址上,曾作为两市三县(罗定、阳春、云浮)乡公所办公楼,也曾作过游击队的驻地。罗阳天井是石灰岩“峒”的典型地区,其地四面为山,峒低洼如漏斗,水只有从漏斗底部山洞中排走,原村庄已迁移至高岗,只剩下部分基址。
思罗石拱桥
发源于朗东的小水溪弯曲绕经黄金朗思罗峒,到河朗寨止,共有4座古桥,一座石拱桥,三座石板桥,桥墩用灰砂砌石,形状不规则,但小桥流水,朴素自然,十分可爱雅致,沿河有六座古水陂,灰砂构筑,水渠也是灰砂砌筑,是古代典型的溪峒水利工程,现仍在使用,峒面宽阔,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产区,故得名为黄金朗。
朗东巡司寨是一个巨大的山洞,洞口经人工用石块砌筑的山门,遍布枪眼、炮台,是村民避祸之地,山门上书“太平楼”,太平楼内古脊椎动物化石甚多,因为采挖磷矿而被掏空。现洞内四通八达,可容万人。
太平楼
仙姑庙“麻篮水碗”
位于大旺塘村后石山顶的仙姑庙,旧《罗定志》有记,位于二区朗东石曹下堡陈塘下村山顶,乾隆初年建,旁包石井,二水极清洌,虽旱不竭,四面古树环绕,清雅宜人,来游者多题詠。今庙已属重建,石井仍在,庙内存有清乾隆元年的《刘仙庙碑记》,证实这是纪念刘三姐的庙宇,今有人误为何仙姑不确,船步、朗塘诸山尽览无遗,还可看见七口水塘如星光点缀,田畴村舍织入画图中。罗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已基本结束,现进入紧张的资料整理和录入。目前登记文物点已近千处,平均每镇超过40处,数量上仍处于全省前列,从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证明了罗定历史文化在西南二江中,是首屈一指的,底蕴极其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