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罗首府,文物熠熠耀南江
——罗城镇文物普查小结
罗城,自元大德八年泷水开阳迁治以来便确立了南江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中心的地位,明万历五年设立罗定州后,更升为三罗首府。原来分为城里城外,城外仅有一条街道,到了清末,城内外已形成九街十三巷格局,店铺数千间,成为粤中西部方圆数百里周边地区县市中唯一不设墟日、天天人流如鲫的县城。民国初年,城里书院学校遍布,被评为广东省内屈指可数的文化大县。抗战时期,更是商贾云集,在罗定居住的中央军政大员就有十多位,每天出版大小报纸数份,迁来大中学校近十间,教育界、文艺界重量级人物多不胜数,豪宅大院,精舍小筑甚多,文物光环熠熠闪亮。开放改革以来,城区不断扩展,柑园、区屋、石围、细坑等附城小区已并入罗城,县城人口接近16万,连紧邻的素龙、附城、双东,人口达30万。文物普查共登记文物点48个,包括复查点14个,新发现点34个,其中明代祠堂2处,明代民居2处,清代祠堂、民居建筑共22处,民国民居建筑5处,明代文塔1座,古井3处,教堂2处,城墙、码头等古遗址2处,百年老店1处。罗定文塔、学宫和菁莪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是罗定城内有文物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古代建筑。
高街黑门墩是罗定四大阳宅之一,明代建筑,明崇祯年间黄姓人从高姓人手中买过来,一路三进,因大门墩黑色而得名,建筑以立式雕花格罩大屏风和落地挡中木雕花罩门和红砂岩石雕裙脚最具特色。石围楼脚民居也是明末清初建筑,一路四进,白砂岩基础水磨青砖墙体,雕花斗拱穿斗与抬梁木架结构,红砂岩石雕,方趟拢门,多层神楼龛罩和雕楼式后楼都颇具特色。祠堂中谭御史祠,为明正德年间建筑,后有修葺。平田祠的布局与谭御史祠相当,都是一路三进六耳房,尤其中堂保留完整的明代梁架结构,其他附属建筑各具特色。区氏将军祠和塔东蒋氏宗祠为清代祠堂建筑的代表,较具规模,祠内均有匾额遗存。区屋居委的区氏祖屋为清中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一路三进博古龙船脊硬山顶,龙脊镬耳墙,双凹肚门,小门楼,围墙外有半月塘,屋内偏厅,花厅非常雅致,小马头墙,小天井,落地花窗变化多样,显示主人家具有一种独特文化兴趣和涵养,居室清洁素雅,给人非常舒适、闲逸的感觉。
明代民居
楼脚民居
名人故居有清罗定文化名人黎耀宗的故居,开国元勋、民主人士谭冬菁的故居,共产党早期党员、黄埔第一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政治部主任谭其镜烈士的故居文远堂以及十九路军补充师师长、上海抗战时吴淞要塞司令官谭启秀的公馆撷园。黎耀宗是清朝道光举人,岭南著名诗人。他的故居位于罗城中区谷岗里,仅一进博古脊硬山顶,敞开式落地花罩门,前为十字斗拱四檩卷棚顶,穿斗抬梁结构,门前为一长廊,右侧为书房,有黎耀宗题刻小门,左侧为一圆拱门,前为爬满青藤的大花窗围墙,将厅堂与小花园联成一体,书香味十分浓,独具特色。
位于细坑的谭冬菁故居和谭其镜故居都是大家族豪宅,相邻不过50米,都是青砖包坭、悬山顶建筑。谭冬菁故居一路四进,两条登带巷,横巷开侧门,登带巷开前后门,一式趟拢企拢门,巷中有洒,共有52个大房间。谭其镜故居名文远堂,一路五进,每边各有两条登带,两排辅屋,门前开阔,为罗定四大阳宅之一,谭其镜为大家族之一员,住的地方只为右侧辅屋厢房。两座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为豪宅大院的典型代表。
大夫第
府第建筑以石围南永平大夫第最著名,原为二路四进,现仅剩一路,龙船脊硬山顶,白砂岩基础,门厅为四条青砖仿石廊柱,木作架构,大夫第外有三个水井,两个为饮用,一个为花园浇花用,在府第左侧,有一方形大书馆,四合院结构,中有一条长廊,廊两侧为花园,前后皆有卷棚顶檐廊,临池开达7平方的大窗户,环境非常优雅。大夫第属清中期建筑,其主人后裔又于周边地区建有豪宅三间,均为大宅院。南门头大夫第与南永平大夫第皆为黄姓,南门头大夫第因此又有人称为老大夫第,位于南门黄氏宗祠右侧,原为一路五进,今仅存四进,南门头黄氏宗祠已被拆除,在一张1911年的老照片中尚可看到其气派为罗定之首,可见,“西门陈、南门黄”之说法并非浪得虚名。
区氏祖屋
灰塑
罗城的古代豪宅民居虽多,亦存在有一定的隐忧,如柑园的冼屋、区屋、傅屋、罗屋、杨屋、黄屋、谭屋等均为青砖大屋,已淹没于石屎森林之中,平时难以见其庐山真面,如何做好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大难题,如柑园黄屋,原来地势较高,因为城中改造,已变成低洼之地,排水不畅,常遭水淹。彭家祠为三罗民众抗日指挥部旧址,现为艺术学校使用,因为过多内部装饰,原有的大木作梁架被隐藏起来,上了白蚁也未被发现。罗定古城墙也有日益被现代建筑吞噬的危险,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罗定文物众多,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罗定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是罗定人民的责任,在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