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东水绕滑石 泗濂古渡穿马路
——华石镇文物普查小结
华石古称滑石,地薄田瘦,石多水滑,境内为红砂岩丘陵地,西部南部靠近素龙、围底,开发较早,多有以“古”命名之地名,讲亻能古话较多,东部靠近苹塘石灰岩地区,从素龙往白石云浮陆路要过泗濂古渡,羊肠小道也称马路。
华石有10个行政村,共登记文物点21个,全部为新发现,其中古建筑9处,古祠堂4处、古井1个,社坛3个,古墓葬1处,其他史迹3处,文物胜迹亦不落人后。
博物馆副研究员陈大远探究岗底陈氏书馆“名达乡邦”牌匾
寨脚古村,以寨脚名,村内乾二李公祠较残旧破烂,门外有红石桅杆一对,石表面风化,已难辨认。据罗定志记载,光绪十九年癸巳曾出一位钦赐举人李钟淇,现祠内仍存李荣彪“光绪十四年五月十五日奉旨赏赐花翎”匾一块。寨脚的庙莲塘在康熙《罗定志》中已有记载,说明该村早在明代已将汶泉水蓄起,引水灌田,为罗定有记载的最早水利设施之一。在寨脚岗底,有一《振兴陈公祠》,祠内青砖仿石圆柱,外砌鼓乐台,建于明,曾多次修葺,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大修,其祠后有一书馆,正面门额有明天启七年儒学岁贡生陈秉儒立的“名达乡邦”匾,据墨书记录,该书馆于乾隆十六年丁卯(1795)年重修,“名达乡邦”匾是当时罗定知州李思友为表彰陈氏先祖而赐匾,可补地方志史料之不足。
荔枝埇为古老村寨,深塘边一丛青砖大屋为清代建筑,结构小巧,颇具特色,民国建筑亦不少,村口有一烤烟房为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经济年代产业。华石为黄土坭,曾是黄烟的重要产地,能保留下来的烤烟房已少见。
华石农村的民俗文化活动活跃,社坛古榕常常为挂灯之场所。三屋社坛每年正月十六都有灯节活动。双豆头的颙安社、雅言的护民社都各具特色。
洞口咀刘元陈公祠为清中期建筑,民国时重修,深三进,穿斗抬梁架构,十字斗拱等很有气势,只是经多次重修后改动太多,现拜堂正梁上题书有“岁次道光己亥年仲冬念壹日癸丑时吉旦弍房祀孙重建立”。
莫氏宗祠
华石的古建筑群,以莫村较多较集中,自清到民国各时期都有。老祖祠已换新石柱,只保留十字斗拱,较完整的为莫氏宗祠,博古龙船脊硬山顶,青砖仿石檐柱、红砂岩门框,内厅穿斗抬梁结构,悬挂有“兄弟同科”匾额,据查地方志,莫元豪为乾隆元年丙辰科岁贡,莫元学为乾隆十三年丁卯科恩贡,元豪子莫凤喈为乾隆四十年乙未科恩贡。何来兄弟同科之说,需要进一步考证。祠内还挂有宣统元年十二月一莫定南“奉旨钦加五品衔”牌匾,应该算是清朝罗定的最后一个封诰了。
位于华石马路泗濂的陈氏太始祖芈氏太婆墓是罗定最大姓氏陈姓的老始祖,因其姓为楚之后裔,未见于百家姓氏,且与西域北羌之米姓不同,应该是罗定最古老的原住民,而且在罗定较大姓氏中的黄姓、刘姓、沈姓都有姓芈的始祖老太婆,故其已引起民族学者的极大关注,对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的研究极为重要。
泗濂芈氏太婆墓旁边有陈氏始祖兴濂公墓,据说为后附设,人们前往拜祭时都说前往祭扫芈氏太婆墓,极少人说是去祭扫兴濂公墓,可见芈氏太婆的地位甚为重要,该墓也是罗定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物,较一般的名人墓更为重要。芈氏太婆和兴濂墓碑分别为清道光咸丰年立,土名猛虎擒猪,其墓后有黎民敬墓,黎民敬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贡生,其兄黎民望为明万历二十五年贡生。黎民敬曾为广西容县训导,黎民望曾任饶平县训导、山东邱县知县、广西义宁知县,显赫乡里。黎民望墓在船步河口,已毁,黎民敬墓碑为新立,内容称与芈氏太婆同时葬,故有争议,可存作研究。
南记大屋
文物之佚事趣事甚多,这次文物普查,文物普查队在雅言菜朗发现了一个清雍正十一年铸造的铁钟,据说原为雅言三王庙之庙产,该钟高51公分,通高67公分,口径53公分,刻铸有“雍正十一年癸丑仲月谷旦立,隆盛炉造,供奉盘古,洪圣二位大王”字样,并有“瓦窑庙”三字,可见今雅言村清代前实为瓦窑村,以烧砖瓦窑得名,今仍有瓦窑遗址。最令人称奇的事就发生在这铁钟身上。有一天铁钟被偷走,村人四出找寻未果,事后四个月,差不多被遗忘的时候,一个早上,铁钟又神奇地出现在村之路口。铁钟重一百多斤,非一个人能盗走,失后数百日竟又自行回来,真怪趣事也,可佐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