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在开放与包容发展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范玉刚
发布时间 : 2019-03-08 16:41:00
来源 : 罗定市文联
浏览次数 : 3321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在开放与包容发展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范玉刚
2019-03-01 10:17:56

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成就和经验启示我们,文化发展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焕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激情,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断做强文化产业,在自身文化实力的增强与各种异质文化对话交流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中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迎巨变。从当年短缺的福利供给型文化运行体制,到今天文化市场的丰富多彩、充分供给和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获得感日益强烈。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正以其新时代新气象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胸怀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展现出一个大国的文化风采。改革开放使我们换了新颜,愈加增强了我们自信的底气。反观回顾,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某些领域和行业,我们也曾有过彷徨和迷失,出现过一些过度西方化的现象,甚至出现借用西方理论“强制阐释”中国文化经验的现象,出现过习近平总书记批评过的那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倾向。中国现代化了,但中国没有西方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强有力地纠偏了文化乱象,使文化发展在风清气正中迈入新时代迎来新气象。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化成就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成就,足以令人充满自豪和文化自信。总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增强,文化权益日益得到保障,文化新业态纷纷涌现,随着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健全,文化贸易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显著增强,正在迈向全球高位态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是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文化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已达855.8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4%,与1978年的4.4亿元相比,增长192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长14.4%。同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也持续增加,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15亿元。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逐渐提高。2017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521个,比1978年增加37628个,增长5.5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长4.9%;博物馆4721个,比1978年增加4372个,增长12.5倍,年均增长6.9%;公共图书馆3166个,比1978年增加1948个,增长1.6倍,年均增长2.5%。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7年底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7%,比1985年提高30.4个百分点;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1%,比1985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从1990年平均每百户16.2台,到2017年平均每百户122.2台,增长6.5倍,1991-2017年年均增长7.8%。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国图书出版种数51.2万种,比1978年增加49.8万种,增长33.2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长9.5%;图书总印数92.4亿册(亿张),比1978年增加54.7亿册(亿张),增长1.4倍,年均增长2.3%。全国期刊出版种数10130种,比1978年增加9200种,增长9.9倍,年均增长6.3%;期刊总印数24.92亿册,比1978年增加17.3亿册,增长2.3倍,年均增长3.1%。新时代,人民群众早已告别了文化的“短缺”,在文化产品的过剩中凸显的是文化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调

 

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中培育了文化消费者,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使社会风气和人民大众的精神风貌呈现积极向上向善的昂扬态势。伴随居民文化消费的升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差距逐步缩小,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强劲,文化市场愈加丰富多彩,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消费格局逐渐形成,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2017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50元,比2013年增长47.3%,2014-2017年年均增长10.2%,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1.7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高于2013年4.4%的水平。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339元,比2013年增长41.5%,2014-2017年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61元,比2013年增长49.1%,年均增长10.5%。因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7年的5.1∶1。作为文化内容的供给,全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5742个,比1978年增加12592个,增长3.0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长4.2%;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共计294万场,比1978年增加229万场,增长3.5倍,年均增长4.0%。2017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观众人次达到12.5亿人次,比2006年增加7.9亿人次,增长170.6%,2007-2017年年均增长9.5%。人民大众可以在影院中欣赏到越来越精彩的影片,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影片供选择,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559亿元,比2006年增加502亿元,增长8.8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长达到23.0%;电影院线拥有银幕50776块,比2006年增加47742块,增长15.7倍,年均增长达到29.2%。人民的文化权益有了实实在在的体现,文化创造的激情不断迸发,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受到保护。

 

在文化消费驱动下,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跨界融合态势明显,日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文化创意为主、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文化和金融融合为两翼的发展模式”,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样式”和价值追求。在不断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文化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显著,其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升。2017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8280亿元,比2005年增加35484亿元,增长12.7倍,2006-2017年年均增长24.4%;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1%,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307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4%。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态势明显,不断跃出思想宣传的“小圈子”,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向着支柱产业的地位迈进。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与农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新常态”。网络综艺、微电影、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互联网+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科技型数字化企业纷纷进军文化产业,阅文集团和喜马拉雅等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中的佼佼者。2017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5.5万家,比2012年增长51.3%,2013-2017年年均增长8.6%;从业人员为854万人,比2012年增长22.2%,年均增长4.1%;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2012年增长63.4%,年均增长10.3%。骨干企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主体力量,2016年,骨干企业数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4.2%,但实现增加值2040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6.3%,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截至2016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178万人,比2013年增长23.8%,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8%,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基础,全球文化竞争是高质量的精品之争,只有文化产品在市场上被实实在在地消费,才能真正产生文化影响力。因此,文化贸易在文化“走出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成为提升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71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869亿美元,增长8.5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长22.7%;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4%,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79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亿美元,增长7.7倍,年均增长21.8%。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7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现代传播体系的建立,中华文化逐渐突破语言障碍、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步构建起“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国的文化话语权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成就的启示

 

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球共识,文化繁荣是城市发达的标志,文化创意成为国家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经济成就和荣光的生动显现。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成就启示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既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民族本位、依靠自身力量,更要有世界眼光、现代意识和全球视野,在文化开放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使中华文化伴随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成长为世界主导文化形态之一。40年来的文化成就愈益显示出,只有自身文化实力的增强才能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在新时代则更要坚定世界的就是中国的,要勇于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坚持在人类文明视野中不断创新,弘扬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是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在价值的意味上,创新文化是新时代的风向标,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繁荣兴盛的新阶段,在人类文明跃升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新风采新气象。

 

改革开放40年文化成就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一是坚持文化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和底蕴,在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当下夯实当代中国人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明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乃是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底蕴和价值追求,在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方位,中华文化发展愈要浓彩重抹传统文化底色,在全球化舞台上鲜明地亮出中国特色。

 

二是坚持文化开放,使我们的文化充满活力和竞争意识,使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色彩斑斓。实践表明,文化上只有相互交流借鉴,人民的精神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文化才能繁荣兴盛。文化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形成艺术上的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气象万千,而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文化开放则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强盛,更能在文化上繁荣兴盛。相反,文化发展一旦故步自封,就会走向凋零,甚至会沦为文化沙漠,而使一个民族的想象力萎缩、创造力被扼杀。作为民族精神的铸造者和弘扬者,民族文化是在开放中成为“伟大的”。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发展表明,中华文化是开放的,不仅对全体中国人开放,也对世界各民族开放,它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伟大。

 

三是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在包容发展中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更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支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文化只有在多元竞争中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成全,文化包容发展既要有主导文化的引领,又要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竞争;既要在包容中发展,又要在发展中包容,从而形成文化发展高地。对外,兼收并蓄;对内,传承创新。由此在文化生态体系健全中,推动中华文化在繁荣兴盛中迈向全球的高位态。

 

四是坚持文化创新,以创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形成文化繁荣的内生动力。说到底,中华文化的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盛,只有在文化实践和文化进步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文化力量,中华文化才能在全球亮出社会主义旗帜。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的导向,引领中华民族在文明型崛起中屹立于世界东方!

(文艺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网站标识码:    公安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