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怎么判断什么时候该带孩子看医生?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成长的烦恼。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该带自己的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呢?
《扪心问诊》
结合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下 7 个信号表明孩子可能需要心理治疗:
? 情绪持续“阴天”超过 2 周:
长时间情绪低落、易怒或哭泣,常规安抚难以奏效,可能是抑郁信号;
? 对活动失去兴趣:
对曾经热爱的游戏、朋友或学习失去热情,仿佛“断线”般疏离,毫无兴趣;
? 社交回避或恐惧:
主动回避与同龄人玩耍,甚至对上学产生强烈恐惧或抗拒;
? 反复出现身体不适但无医学原因:
频繁出现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医学检查却查无实据,这可能是情绪在“用身体说话”(躯体化);
? 专注力断崖下跌:
成绩突然下滑、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骤降,注意力涣散,学习变得异常困难;
? 过度自责或低自尊:
常将失败归咎自身,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喜欢我”等低自尊、过度自责的话语;
? 自伤或谈论死亡
如划伤手臂,或反复提及「不想活了」等轻生念头。
*注意:如果孩子出现这条,请拨打当地的紧急救援电话或心理健康热线(12356),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02如何与孩子进行对话
如果做心理治疗不是您孩子的主意,应该谨慎和孩子的对话。
「父母能做的最具破坏性的事情之一,就是用治疗来威胁孩子,或者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才需要治疗师。」美国心理治疗师 Haley Neidich 说。
她建议:将咨询/治疗视为送给孩子的一份成长礼物——帮助他们装备应对挑战的工具。
同时,父母自身考虑接受咨询,也能为孩子创造更有利的疗愈环境。
《 扪心问诊2 》
赋予孩子“选择感”: 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自己是咨询过程的一部分。
聚焦“成长课题”: 与孩子讨论「他们可能想探讨的人生课题」。例如,孩子可能想要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很烦,背后可能是对爱与关注的需求。
强调“共同目标”: 解释咨询/治疗是为了让他们感觉更好、更有力量,而非“修理”他们。
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咨询/治疗,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积极的体验。
通常来说,当孩子越积极、越主动,父母越配合,治疗效果越好。
03父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应该参与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孩子的年龄、议题以及与父母的关系。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十几岁的青少年),父母在咨询/治疗过程中的参与度通常较低,「他们甚至可能会尝试与治疗师交谈,或向孩子询问治疗的情况,但这样做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该给孩子空间来发展他们自己的治疗关系,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护隐私。」Neidich 说。
作为父母,你想知道你陷入困境的孩子在治疗中的表现如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除了安全问题之外,咨询师有责任对你孩子所说的话保密。
孩子能够信任治疗师对他们所说的话保密,这是「咨访联盟」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建立有效“咨访联盟”的基石。这对父母而言,也是学习尊重孩子心理边界的宝贵一课。
04怎么预约治疗?
前来云浮市(罗定)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咨询医生,云浮市心理援助热线:0766-3782822;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
再次温馨提示:确保孩子的自愿参与是咨询有效性的核心前提。 尊重他们的意愿,才能为疗愈打开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