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心灵,从读懂他们开始
当孩子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正摆在所有家长面前:我国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4.6%,超过70%的家长却未能及时发现。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问题正呈现“低龄化、隐蔽化趋势”,抑郁症状甚至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出现。在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礼物和欢笑,更要给他们真正的心灵守护。
看不见的伤痛:儿童心理问题的真实面貌
孩子们的心理困扰常常悄无声息。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表达“我很难过”,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传递求救信号:
1.情绪表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易怒,常把“没意思”“活着好累”挂在嘴边,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
2.行为变化:拒绝上学、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突然下滑。有些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在手臂等隐蔽部位留下伤痕——这是他们用身体疼痛来缓解心理痛苦的极端方式。
3.身体不适:经常头痛、胃痛或胸闷,医学检查却找不到原因。有些孩子一到上学时间就出现呕吐、腹痛甚至晕厥等“躯体化症状”。
4.社交退缩:不愿出门见朋友,退出社团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人际关系紧张。
一位儿童青少年科医生分享了接诊经历:一个9岁的孩子,因上课分心、成绩下滑,在老师和家长的频繁批评下,逐渐抗拒上学,一上学就头疼恶心。经专业评估,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经过系统治疗,才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
为何我们的孩子不快乐?
“学习压力过大”是首要因素。一位家长的评论引人深思:“老师总在微信布置作业、各种APP打卡,没带作业扣分、迟到扣分、下课在走廊跑也扣分......孩子整天生活在处罚和责骂中。”这种高压环境使孩子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家庭陪伴缺失”同样不容忽视。当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家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转向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等,甚至通过极端行为引起注意,如逃学、伤害自己等。
“快节奏、高压力、多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带来新挑战,从玩游戏到游戏障碍是一个渐进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严重损害孩子的社会功能。
用心相伴: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实用指南
1. 学会识别与沟通
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请避免说“你就是想太多”或“别人比你惨多了”这样的话。取而代之的是:“我注意到你最近不太开心”和“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孩子哭泣时,接纳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
“每天至少15分钟的高质量陪伴”,通过共读绘本、角色扮演游戏增强亲子连接。
2.运动是最好的“心理药物”
“长期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情绪”,降低悲观感和自杀倾向。保证孩子“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促进多巴胺分泌,维护神经发育稳定。当孩子感到迷茫或压力大时,带他们去跑步、打球,让身体活动释放心理压力。
3.创造支持性环境
在家中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均衡饮食”,这对维持孩子神经发育稳定至关重要。调整学习期望,避免“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评价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来肯定孩子。学校环境需提供包容性支持,教师可采用可视化日程表帮助儿童适应结构化生活。
4.善用专业力量
当孩子出现五个以上心理问题信号,或症状“持续超过2个月”时,务必寻求专业帮助。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整合了儿童精神科、心理学等专业资源,能帮助找出问题根源。注意区分发展性问题(如青春期情绪波动)和精神心理问题,前者可通过改善环境缓解,后者需要专业干预。
云浮市(罗定)第三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是专门针对0-16岁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及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科室,致力于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咨询热线:0766-3782822
快乐成长,从“心”开始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叛逆期”的必然产物,也不是“会自然消失”的阶段现象。它是需要被看见、被重视的真实痛苦。在这个儿童节,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放下对完美的追求,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放下对分数的执念,珍视孩子独特的价值;
放下手机和工作,真正陪伴在孩子身边。
供稿:儿童青少年精神科